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零距离头条 > 正文
守护青山底色 培育产业亮色
——我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
时间:2025-07-21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益铭 通讯员 梁煖滢 编辑:陈虹熹

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陈益铭 通讯员 梁煖滢

一片片绿色持续蔓延,一棵棵古树焕发新机,一群群野生动物徜徉林间……如今的梧州,依靠厚实的生态“家底”,绘就出一幅山更秀、水更清、业更兴的美好画卷。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林长制为抓手,紧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的主线,通过创新产业模式、强化生态管护、培育特色经济等举措,推动林业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0.94%,连续25年居于全区第一。按林业行业统计口径,今年上半年,我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565.7亿元,总量排名全区第四;完成植树造林38.34万亩,同比增长24.6%(为近5年同期最高);林业产业与生态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支持油茶种植扩面提产

日前,在苍梧县石桥镇石桥村交刀水库茶园里,六堡茶与油茶错落相间,工人们手持农具,在茶树间穿梭忙碌,除草、抚育、施肥。“这片茶园面积约1640亩,2022年我们开始种植六堡茶。2023年,在林业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尝试在原有六堡茶的茶园里套种油茶。”茶园负责人介绍说,茶园种植采用行间混交模式,每亩种植油茶53株,选用岑软2号、3号品种混种。茶园的发展带动了周边3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支付的工钱超过15万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生态发展一边连着绿水青山,一边连着金山银山。加大对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提升绿化质量与成效的关键一招。

今年以来,我市持续以林长制为重要抓手,压实市、县、镇三级林长责任,各级林长加强谋划、部署、落实,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油茶+六堡茶”复合经营模式,力争充分发挥油茶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不仅能够就近吸纳农户就业,还扩大了种植规模。同时,我市积极谋划油茶深加工,不断拓展产品营销渠道,延伸油茶全产业链,并推广低产八角林换冠改造,澳洲坚果、岑软系列良种油茶等特色林果种植,推进兴林、产业、乡村振兴三轮驱动。截至目前,全市油茶新造林5.453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0.7万亩。

全力守护森林安全防线

7月10日天色微亮,蒙山县长坪瑶族乡东护村山林间薄雾萦绕,护林员龚荣英手持工具在山林巡护。她仔细清理沿途枯枝杂草,认真排查火灾隐患,在巡山处张贴标语,警惕非法砍伐行为。

生态保护是林业发展的根基。今年以来,我市构建起镇、村两级林长联动体系,明确生态护林员的管护责任,从服务到培训,全方位提升生态护林员的巡护能力;通过实行“林长制+生态护林员”网格化管理,把生态护林员管护范围全面落实到林间地块,确保林草地专人专管。

此外,我市定期组织护林员参与专业技能培训及安全知识教育活动,着重围绕岗位职责、安全防护、法律法规,以及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监测防治、森林防火等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增强其巡护技能、专业素养与应急处理能力。截至目前,全市约有1400名生态护林员,管护面积达395万亩。

培育壮大林下经济产业

日前,在岑溪市水汶镇中药材示范基地里,苍翠枝叶间,一颗颗饱满的益智果缀满枝头,村民们穿梭林间,手中的剪刀有节奏地轻响。“2015年种下第一株益智仁,至今已近十年。现在,我们基地种植了1000多亩益智仁,今年采收亩产达到1200多公斤,亩产值约6000元。”该基地负责人覃祖进介绍道,林下套种的创新模式,让土地效益大幅提升,吸引了15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曾经无人问津的林下空间,摇身一变成了村民们的“绿色银行”。

林下经济是我市林业产业的重要增长极。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力培育壮大林下经济产业,推动林下经济从传统的林下养殖、林下采集加工,向林下中草药种植、森林景观利用等多元化方向转变。

同时,我市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食品加工、林药产业等精深加工和副产品开发。截至目前,全市林下经济产值达156.93亿元,惠及林农约145.22万人,人均年增收4500多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