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讯(记者 姚蓝婷 通讯员 卢敏清 蒋小鹏)“老书记,我们楼栋有人在楼道堆放废纸皮,影响居民出行,麻烦您帮忙协调处理一下。”在长洲区兴龙街道毅德社区海骏达花园小区的“老书记工作室”里,时常有一些居民群众向“老书记”反映小区存在的问题。
今年以来,毅德社区以海骏达花园小区“党群一家”服务阵地为载体,凝聚基层治理中的“银发力量”,因地制宜打造“老书记工作室”,引导退休干部持续发挥余热,成为基层治理的“智囊团”与“稳压器”。
为有效在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工作室积极探索“坐诊”“出诊”“会诊”的“三诊”工作法。在定点“坐诊”方面,每周一、三、五设为固定接待日,由“老书记”轮流坐班收集小区社情民意,现场为居民答疑解惑。对于无法现场解决的问题,及时整理成问题清单并实行专项管理。截至目前,“老书记工作室”已接待居民100余次,收集到各类问题10个。
针对较为复杂的矛盾纠纷,“老书记”们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解“金钥匙”作用,开展精准“出诊”,通过“敲门入户”的方式上门协调。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家庭矛盾等纠纷5起。
在多方“会诊”环节,工作室推行“‘老书记工作室’+小区党支部+物业党支部”三方协同机制,由“老书记工作室”根据实际情况牵头召开协同会议,共同探讨解决复杂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已通过该机制共同解决架空层乱停乱放电车等问题10个。
这是我市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平台建设,凝聚更多老同志继续发光发热,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规范、完善“老书记”平台建设,通过建强宣讲队伍、夯实服务阵地、拓展志愿领域等举措,让老干部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在基层治理中焕发新活力。
我市组建12支“老书记”宣讲队伍,引导“老书记”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确保广大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让理论宣讲“接地气”更“入人心”。
依托单位党员活动室等场所,我市规范化推进“老书记工作室”建设,重点围绕联系服务群众、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组织引导老同志献智出力,使之成为基层治理的“智囊站”。截至目前,全市建有“老书记工作室”20多个。
我市还积极组建28支“老书记服务队”,开展“银发专家乡村行智技下乡促发展”活动,组织百名老党员与240多名乡村青年结对扶志、扶技、扶创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