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朱元冬
抗日战争时期,梧州市第三中学的前身——1929年创办的广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1934年更名为广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学,以下简称“梧州女中”),成为师生们救护伤兵、收容难童、募制棉衣的集中地,是当地编织伪装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支援征兵家属的重要阵地,更是抗日救亡妇女运动的主要场所。
梧州三中校友、长洲区文史研究员周广熙讲述抗战时期梧州女中师生以多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战的热血故事。梧州日报记者 李灿明 摄
2025年8月的一天,记者跟随梧州三中校友、长洲区文史研究员周广熙走进梧州三中。在学校文史馆里,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无声诉说着梧州女中师生以多种形式投身抗战的热血故事。
据文史馆资料记录,1937年“七七事变”后,前方将士面临即将到来的冬季,亟需棉被御寒。梧州女中时任校长何予淑决定赶制一批棉衣送给将士。她先是以学校名义向社会筹募资金,随后将善款交到军服厂制造棉衣。“不仅如此,学校还从军服厂领回7000多件棉衣原料,向车缝店及私人借来数十台缝纫机,以礼堂为工场,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夜以继日地赶制棉衣,用一针一线为将士送去温暖。”周广熙说道。
梧州女中教职员工还利用课余时间展开抗日宣传,大树下、走廊边、课室前、宿舍里,处处可见她们忙碌的身影。彼时,日本侵略者正向我国华南地区步步进逼,形势危急。梧州女中组建巡回演剧队,深入当地农村宣传抗日,祠堂、庙宇、圩场都成了演出的临时剧场。师生们自编自导,通过生动形象的演出宣传抗日思想,吸引了大批农村群众观看,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
由梧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著的《梧州人的抗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书,详细记载了梧州女中的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秋,广州沦陷,梧州遭受日机轰炸,学校被迫迁往藤县,11月又迁往象县(现来宾市象州县)。
“梧州女中在象县积极开展慰劳征兵活动,还开办了两个妇女成人教育班。”周广熙对这段历史感慨万千,“不管校址如何迁移,抗日救亡宣传与活动从未间断。”学校通过慰劳征兵活动,为前线输送兵员提供了有力支持;开办妇女成人教育班,提高当地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抗日意识。
1939年冬,桂南战役爆发,何予淑选拔了100多名师生,利用寒假组建4个救护队,分赴石龙一四二兵站医院、柳州一三九兵站医院、拉堡一六九兵站医院、宾阳迁江战地等地,对前线运回的伤兵进行救护。1940年春,梧州女中迁至融县(现柳州市融安县),两年后迁回梧州。其间,面对战争中流离失所、无依无靠的难童,兼任“中国红十字会梧州分会战时儿童救济所”所长的何予淑向社会发起捐款捐物倡议,积极收容难童,并派出教师为难童授课,让孩子们在战火中也能学习知识,感受温暖和希望。
“抗战时期,梧州女中一名广东高明籍的生物教师罗伯璘也为梧州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重要贡献。”在梧州三中文史馆里,周广熙对展览中介绍的罗伯璘进步事迹解说道。罗伯璘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抗日爱国思想,还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学校搬迁后,他没有随校迁移,而是和其他教师带领100多名孤儿疏散到苍梧县大坡乡下避乱,直到日本投降后才返回梧州。
“在中华民族浴血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教育界同样经历着血与火的淬炼,梧州女中师生的满腔爱国情怀令人敬仰。”步出文史馆,周广熙的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这所曾是抗日救亡妇女运动主要场所的学校,孕育了众多革命进步人士。
如今的梧州三中,正传承着先辈的薪火,培养出一批批栋梁之材,为梧州发展赓续力量、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