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讯 近日,藤县金鸡镇交口村的鑫丰水产养殖场内一片丰收景象。工人们合力拉起网具,肥硕的鲈鱼在圆形养殖桶中翻腾跳跃,银鳞闪烁间,映出陆基生态养殖带来的致富希望。作为藤县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标杆项目,该养殖场的成功实践,正是当地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生动写照。
鑫丰水产养殖场没有连片的池塘,取而代之的是41个整齐排列的标准化圆柱形养殖桶,全部“落户”在宽敞明亮的大棚内。“这种模式把养鱼从‘看天吃饭’变成了‘可控生产’。”养殖场负责人李锦标介绍,大棚的温控系统让水温常年稳定在适宜区间,冬季保暖、夏季降温,彻底摆脱季节对养殖的限制。每个桶可投放鱼苗5000至7000尾,且通过精准投喂和水质循环处理,养殖周期缩短至10个月,一年可实现多批次养殖,单桶年产量远超传统模式,综合效益可观。
产业兴旺的红利,正源源不断流向周边村民。鑫丰水产养殖场为交口村提供了5个固定岗位。“我每月能挣3000多元,赚钱顾家两不误。”村民王大叔一边拉网,一边笑着说。
鑫丰水产的崛起,是藤县系统性推进陆基生态养殖的缩影。近年来,藤县针对传统网箱养殖污染水体、产能受限等问题,打出一套“生态+产业”组合拳:明确以金鸡镇、埌南镇、塘步镇为核心,打造标准化陆基养殖示范区;协调金融机构推出“渔业贷”,解决养殖户初期投入大的难题,流转闲荒地,为养殖项目提供场地保障;定期组织技术培训,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提升养殖户科学管理水平。同时,该县培育水产经纪人队伍,与粤港澳大湾区商超、餐饮企业签订直供协议,打通“养殖-销售”链条。
如今,藤县陆基生态养殖已从单点试验迈向集群发展,养殖桶总量突破390个,年产能超100万公斤,年产值达0.36亿元。这条“不占良田、不污水体、不减效益”的绿色养殖新路,不仅让渔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活水”,更擦亮了“生态藤县”的发展底色,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黄群礼 祝石梅 覃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