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APP梧州零距离
梧州零距离网 > 零距离头条 > 正文
知识产权赋能茶香飘出新韵味
——我市加快推进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综述
时间:2025-09-01 来源:梧州日报 作者:记者 冼振宇 通讯员 李志祺 编辑:陈虹熹

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冼振宇 通讯员 李志祺

原产于苍梧县六堡镇的六堡茶,以“红、浓、陈、醇”的品质特征和独特的槟榔香而闻名,于2011年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21年,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企业宣传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政策,在他们一对一申报指导下,我们顺利获得六堡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的核准使用资格。”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唐世江说道。作为六堡茶冷水发酵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坚持用本地原料、本地非遗技艺制茶的理念,与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高度契合。近年来,圣源公司在六堡茶生产规范化、标准化道路上稳步前行,年销量保持20%的增速。前不久,圣源公司在南宁参展并带回了数量可观的订单,目前正抓紧生产,预计今年产量将比去年增加30%。

自2021年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获批筹建以来,为我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从机制建设到法规出台,从标准全产业链覆盖到质量强基、科技赋能,再到要素保障于文化推广,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目前,我市已有112家企业获准使用六堡茶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覆盖率达75.7%,其中使用该标志的企业产值占全市六堡茶产业产值的80%,成为地理标志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示范。截至今年上半年,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超250亿元,“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55.07亿元,品牌收益、强度及发展力均跻身全国茶叶品牌前十。

高位谋划 强化规范

我市推进六堡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建设,首要之举是做好顶层设计与健全政策法规,以高位统筹夯实发展根基。

我市将示范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报告,设立梧州市茶产业发展局、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并组建市直国企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构建起“行政+事业+企业”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近年来,我市出台了《六堡茶文化保护条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通过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并累计整合13.65亿元支持茶产业发展,同时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联动,形成全链条保护大格局。

执法监管方面,示范区筹建以来,我市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地理标志专项抽查等形式严格执法,组织开展专项行动和“铁拳”行动等,累计检查六堡茶生产企业270余家(次)、茶叶经营场所1230家(次),电子商务平台25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件。其中,某侵犯六堡茶生产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案入选全国商标行政保护典型案例参评案例,并获评广西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典型案例。

在智慧监管和权益保障上,我市建成广西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信息化平台,结合六堡茶数字化产业服务公共平台及用标企业自建的质量溯源管理系统,实现从种植、加工、仓储、交易、物流、用标等全链条可追溯。同时,市有关部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与电商平台签订联合保护协议,推动六堡茶网店年均增速超过35%。

在海外保护方面,借助六堡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产品名录的契机,我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指导茶企获得欧盟等海外有机认证,加强“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茶企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为六堡茶“出海”保驾护航。

积极搭台 要素保障

8月中旬,梧州经贸代表团组织天誉茶业、黑石山茶厂、梧州中茶、苍梧六堡茶业等茶企,组团参加第35届香港美食博览,并为“香港六堡茶协会”成立揭牌,这是我市“政府搭台、茶企唱戏”的又一生动实践。

“近年来,政府部门组织的茶业经贸活动越来越丰富,让六堡茶经贸交流洽谈充满活力与机遇。”广西农垦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庄表示,公司参加深圳展会时,曾有客商赶来洽谈业务。

“政府部门和茶业商会带我们参加国内外展会,不仅不用企业出参展费,效果也非常好。”唐世江说,今年7月在福建厦门的推介活动中,圣源公司就与厦门茶业采购平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闽茶在茶业界地位突出,得到他们的认可也印证了六堡茶的品质。”

从“走出去”到“迎上门”的转变,背后是六堡茶品质提升的踏实脚印。我市通过标准、检测、质量、科技“四轮驱动”,全产业链保障六堡茶品质。截至目前,我市共制定发布六堡茶国家、地方、团体标准81项,实现地方标准全生命周期管理,多项标准填补了国家标准的空白。同时,我市大力推进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平台建设,检测参数达到国家覆盖率要求,稳居广西茶叶类别检验检测机构第一梯队;建成六堡茶产业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入选全国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区域试点(广西唯一)。目前,全市茶企获香港优质“正”印、有机产品认证、“湾区”认证等高端认证110张,总数位居全区前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牵头的广西六堡茶“八新双增”项目在我市举行成果发布会,项目完成新登记茶树新品种8个,形成种苗繁育集成关键技术2项,申请专利62项,开发六堡茶新产品35个,引领六堡茶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道路。

在要素保障上,我市持续发力:目前全市涉茶经营主体近6000家,带动就业11万人,受益村民31万人,六堡茶核心区茶农人均收入较县平均水平高39%;培育茶艺师、评茶员、制茶师等技能人才1.2万余人;创新开展“六堡茶贷”试点工作,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六堡茶产业贷款余额达31.25亿元,茶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90万元。

激活文化 全面开花

走进位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高新片区的梧州市山农茶业有限公司,小桥流水与仿古建筑相映成趣,让到访的客商仿佛置身六堡茶核心区的农家茶院。作为用标企业,该公司的产品获得了香港优质“正”印认证。

同样以文化赋能厂区建设的,还有广西梧州纯好茶业有限公司。厂区里,松风亭、清泉亭还原了茶船古道运茶途中,“风吹松叶、流水潺潺”的场景,将六堡茶文化与环境融合。

如今,越来越多茶企意识到,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播相辅相成。

我市围绕茶文化打造和示范区建设,持续释放茶文化的影响力: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六堡茶制作工艺是代表性项目之一;2023年,六堡茶文化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2024年,六堡茶入选“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2025年,《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助推六堡茶非遗焕发新活力》入选全国首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典型案例,彰显了梧州六堡茶“地理标志+非遗传承”融合发展价值。

此外,我市通过系列活动与多元平台扩大六堡茶影响力;每年举办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开茶节、斗茶大会、“5·21”国际茶日、“茶船古道·新丝路”梧州六堡茶行销全球等活动,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知识产权年会、各类茶博会等平台,不断推广地理标志文化;出台奖补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经营主体走出广西开设六堡茶直营店、形象店,在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加强宣传,更推动梧州六堡茶海报亮相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通过中欧班列法国进入市场。这一系列举措让六堡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助力六堡茶不断“破圈”出彩、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