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记者 陈益铭 通讯员 庞广蛟
处暑时节,有着中国花岗岩之都美誉的岑溪市仍骄阳似火。位于该市北山路两旁的榕树翠绿繁茂,枝叶交错间投下斑驳的树影,为行人带来一丝丝清凉。蝉鸣在楼宇间此起彼伏,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来往穿梭,一片热闹景象。
无人机镜头下的岑溪市一片生机勃勃。如今的岑溪,北山松林风景虽已不在,但那段关于信仰与抗争的历史,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 庞广蛟 摄
八十多年前,北山路一带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松林,见证了岑溪市那段热血沸腾的抗日救亡历史,点燃了当地抗日的星星之火。近日,记者走访了与岑溪抗战相关的重要遗址,探寻那段被岁月尘封却永不磨灭的记忆。
“1936年9月的那个秋天,北山的松涛里,藏着岑溪最珍贵的红色记忆,这里虽已没了当年的模样,但那段历史永远刻在我们心中。”中共岑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赖庆波站在北山路3号的一栋办公楼前,目光凝视着眼前的建筑,缓缓说道。当年,这里是一片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山丘,松林茂密,是岑溪著名“八景”之一。
正是在这片松林里,一场改变当地抗战格局的会议悄然举行。1936年9月,中共郁江特委筹委委员黄彰踏着松针而来,步伐沉稳而坚定。他向唐敬中、黄经柱等6名党员郑重宣布:中共岑溪县特别支部(以下简称“中共岑溪县特支”)正式成立。会上,唐敬中被任命为书记,黄经柱、吴精华分任宣传委员、军事委员。“中共岑溪县特支的成立,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为岑溪的抗战指明了方向。”赖庆波翻看着史料,字句间仍让人感受到当年抗战任务的紧迫,“黄彰当时特别强调,要抓住时机发展党员,做好统战工作,把抗日救国的火种播撒到全县。”
中共岑溪县特支成立后,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他们在县警队建立党支部,在环城小学设立党小组,还吸收岑溪中学教师苏德森入党,让抗日宣传走进校园。1936年10月,岑溪新文化书社在县城黄家祠挂牌,就连偏远乡镇的教师都徒步赶来购买书籍。“书社就像一盏灯,让闭塞的岑溪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让民众明白了抗日的意义。”赖庆波说。
为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中共岑溪县特支积极动员各阶层民众投身抗日救国运动。在学界,苏德森组织学生会出版墙报,黄经柱把抗日诗文编进课堂,学生们带着“抗日救国”的标语回家教父母识字,无形中扩大了宣传范围;在工商界,唐敬中联络商会,发动商家禁售日货、捐款捐物,连小商贩都主动把日货下架;在乡村,唐敬中、李健祥等党员深入农户,一边督促“二五减租”公约实施,一边动员富绅捐粮,连大革命时期的农会积极分子都重新站了出来。
“团结抗日,救亡图存!”八十多年前,岑溪县城大操场(今岑溪市中医院)上的呐喊声仿佛仍在回荡。1936年10月,岑溪县抗日救国会在此成立,近千名师生、商民、公职人员齐聚一堂。唐敬中在演说中振臂高呼,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同抗日。会后的游行队伍举着标语,穿过大街小巷,抗日热情燃遍全城。
1936年11月,绥远抗战打响的消息传到岑溪,中共岑溪县特支迅速组织“声援绥远军民抗战大会”。500多名各界代表聚在一起,通过电文请求“出兵援绥”,会后师生们还沿街演讲募捐。“那时候不分男女老少,大家只有一个念头:把鬼子赶出去,这充分展示了岑溪人民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决心。”赖庆波感慨道。
如今的北山,昔日松林已被办公楼、住宅楼取代,科技局、科协等单位在此办公,曾经“秘密开会的小山丘”变成了“科技服务群众的院子”。“我们要以科技赋能发展,守护这份初心。北山松林风景虽已不在,但那段历史不能忘,那种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精神,我们要永远传承下去。”岑溪市科学技术协会干部黄琳茵坚定地说。
夕阳西下,北山路的路灯次第亮起,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着人们前行的道路。八十多年前的松涛声虽已远去,但那段关于信仰与抗争的历史,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岑溪人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