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感谢三位书画家,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就结束。

    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和三位书画家继续探讨梧州的书画发展,下一次展销的时候希望可以听到三位带来对于每幅书画的点评,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谢谢三位老师。

    梧州事,零距离,有你们的支持,我们会做得更好,我们下期再见!

@梁伟杰#

感谢这位网友的鼓励,我相信我们的书画家每一个人、每一天都想着自己如何能继续进步,我们的书画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

@主持人#

 还有一位网友留言,他认为,梧州有这个水平的书画是非常不错的,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个人认为在用色、层次结构、构图方面还有待进步,希望这么多位书画家的作品可以大卖。

@梁伟杰#

其实从两次展销的情况看,我觉得考虑到作家的头衔和获奖经历的买家还是比较少的。

@李灵机#

 我补充一下啊,实际上一个画家能够在国家级获奖,等于一位歌手唱到国家级获奖,证明他的品质比较好,哪怕是唱一句已经很精彩了。所以,冲着这位书画家到了什么级别的奖去买作品也不是一件坏事,一般老百姓不是很会品赏画的时候,确实可以从这个方面借鉴一下,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

@林筱本#

 其实这些书画家,绝大部分是业余书画家,职业的很少。我们是热爱艺术的一个群体,不是说非要在市场上分一杯羹。我们卖画,卖高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并不需要通过卖画来解决生活问题。

 我们这一群人是热爱艺术的一群人,是愿意和市民、普通百姓甚至各界人士交流自己的创作、审美的心得。我们也不用每时每刻去说市场、价位,我们并不会去讨论怎么定价。

 不过,作为书画家要对主办方负责,所以我们真正希望能够卖得出,但坦率和大家说,我们并不靠这些来收入,我一个月工资都够用了,但艺术品的价值很难用数字度量,因为它是抽象的,难以物化。书画的价值,有的时候它与市场价值不相等,这个只能够慢慢磨合、慢慢提高。那么,你能够接受,我也能够卖出,这是最好的一件事。

@林筱本#

听这位网友的意思,是担心书画家会饿着。

@李灵机#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这么良好的愿望和善意的提议。实际上,刚刚说的梧州这一批画家们,包括书法家们,之前一直向全国获奖冲刺,我想这是相当值得提倡的,而且是相当有必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不会和现在的市场脱节,比如说,你买了一幅画,这幅画的作者获得过全国金奖,我想你会对这幅画肃然起敬。所以,你讲早知你这帮人不去冲金奖,花多些精力走市场,不用现在这么寒酸和尴尬,实际上我想这个网友是善意的。但是却将这二者分割开来了。

@主持人#

 继续看一下留言区的问题,有网友说:梧州艺术家大多以冲奖为第一目标,这种心态造成了各位艺术家对公共市场培养较少,对个人修为奋斗太多,殊不知个人奋斗再多,市场环境不好,作品的标价还是会有天花板,现在问题很明显显露出来了。换句话说,如果十年前、五年前艺术家们能够同心协力将梧州整体的书画文化市场培育好了,今天讨论的主题应该不会是如何降价,而是这幅画贵在哪里,为什么值这个价。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买字画就是买你的奖、买你的头衔,和作品优劣无关,大众不懂欣赏作品,只会辨认商标。

不知对于这些讲法,几位老师有些什么看法?

@李灵机#

暂时没有,但梧州出现有向漓江画派的队伍靠拢、属于这旗帜下的画家。

@主持人#

梧州暂时没有这种分类的队伍,是吗?

@李灵机#

 漓江画派实际上是广西美术队伍的代名词,因为漓江画派是近六、七年来政府打造的,漓江画派还没有统一的风格,没有现成的面貌,实际上漓江画派只是一个旗帜、一支队伍。

@主持人#

据我了解,梧州也有画家是漓江画派的。

@李灵机#

 梧州画家暂时没有。所谓说派,是指美术市场流传下来的,是一种艺术风格,和绘画手法或者书法手法。至于梧州,派系还没有。

@主持人#

 再来看一下在直播室留言区的问题,有位网友问,平时看节目都说这幅画是什么派系的,不知道梧州的画家或者画,有没有分派系之说。

@李灵机#    我有一个建议,希望大家和书画家多多交朋友,多接触就慢慢培养出来了,所以我说只有多提倡大家和书画家们交朋友。@主持人#

网友ike问有没有对书画爱好者进行培训?形成一种全城热爱书画的氛围。

@李灵机#

 梧州书画走出去展览,是梧州书画家多年一直以来的愿望,但据我所知,近这十年都未能做过一次,客观原因很多,包括经济条件、社会、经费活动方面等。走出去很必要,我们书画家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意,一定要走出去,但是有很多实际问题要解决。

 主持人:

 既然讲到走出去这个问题,这儿有一个留言区的网友讲到一个问题,想知到梧州的书画创作水平在广西和全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李灵机:

 这个水准很难用文化来框定,梧州美术作品书画作品在广西的水平问题,我举一个事例,在广西举行一个大型的进京展,前两年搞过一两次,在广西除了省直、区直的画家之外,各地市为数不多,只有十个八个,在梧州、北海、桂林、柳州这些城市有,不要小看梧州。

@主持人#

 有网友提到一个问题,梧州书画作品走向市场,宣传要跟得上,要花些时间培育市场,据了解,梧州的书画在外地都有展出过,口碑不错。那么,下一步会不会继续尝试走出去,打响这个品牌和名气呢?

@李灵机#

 首先,要将投资这个概念搞清楚,如果想投资这幅画就好像投资股票一样,今日买明日升,那么我还是劝你买股票,不要买画了。

 现在在拍卖会上当代画家也占据一席之地了,但投资的角度来看就不要谈这些,最好还是留来自己欣赏、享受,适当有些保值,不要用投资的眼光去看。

@主持人#

    网友“尼古丁大哥”在骑楼论坛留言,他认为让更加多人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是一件好事,艺术品投资的门槛好高,很多人会走冤枉路。对此你们有些什么看法呢?

@李灵机#

先不说把书画艺术市场振兴做大,因为人的爱好、观念、消费层次都不是不同的。任何社会真正热爱书画艺术作品的人永远都是少的,不可以搞群众运动,所以对于这个市场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不可能千军万马一起来卖画,所以,不要搞什么振兴、做大的概念。

@主持人#

 另外,有网友“舒心”认为:艺术作品当然是卖给有艺术鉴赏力或对艺术有兴趣的人,并且要有一定经济能力,但梧州这样的人多吗?梧州的书画市场是否可以振兴?

@梁伟杰#

这个时代恐怕是这个书画家的高峰时期,他的作品是值得珍藏的。所以消费观念如果不去改变,你永运会觉得这些画的价格高。但从我的角度来看,书画义卖也好,销售也罢,我觉得这些画是很实惠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明星演唱会过千元的票,值不值?它满座了,可能你不会看,但有人会看,所以这些都是因人而异的。

@林筱本#

 又比如说,我们当时和何虚中老师在街头都经常即席挥毫,要拿一张他的书法是很容易的。但当时根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不知道它会升值。到了今天,你有没有何虚中的作品。这个作品已经是几千元甚至上万元了,这个观念你当时看不到。你觉得这个手机好,几千元值得,但是他很快换代的,可能过了十年八年,或者几年以后,就落伍了,但一张艺术作品永远不会跌价。

@林筱本#

 其实,刚刚所说的远离百姓是一种观念问题,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两千元的画,假如画十天,按照现在的工资,每天的工价是150元左右,如果一张画,要画十来二十天,就等于劳动力也有价钱一样,如果作为有几千元收入的公务员或者是白领,消费承受能力是完全足够的,花四五千元买一部手机,为什么不买一幅四五百元的画呢?这个是消费观念的问题。

@梁伟杰#

 具体说,买一块石头几万元值不值得,对于我们梧州有经济实力的人来说。我见过一个上万元的红木茶几座,这个都有实用性,如果买块石头单单是摆设,同一幅画用来摆设,其实一幅画所表现的东西,比一块石头表现的要丰富得多。所以说,这涉及到我们对于艺术的追求的大环境。

 

@李灵机#

 所谓值不值得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一个是他生活上的经济条件允许,或者他对这件作品的认识程度,所以不能很简单地说这价钱几千元值不值得,要综合去看。

@主持人#

    网友“阿二”认为,现在的书画售价还是远离老百姓的,刚才三位老师都说过了,有些书画在梧州这个价钱,如果出到外面这个价钱是远远买不到的,但毕竟梧州的生活水平和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所以,他认为这些书画的售价是比较远离梧州的老百姓,他觉得这些画家的画买几千元是不是真的值得?

@林筱本#

 这种兴趣爱好其实是一种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来。你看看俄罗斯人,一只手风琴就可以围成一圈跳舞、唱歌,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形成的氛围。

 现在梧州有一个比较好的风气,有很多书法班、美术班,从娃娃抓起,这些人长大以后,会带动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有好些东西需要一代一代的筛选,对于文化也是一样,但是国粹的东西我觉得它的灵魂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比如看国画,外国人觉得很费解,为什么天空有些字,又有些印章在里面,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他就觉得很容易理解,那是款式,这些也是一种追求,这种不可以勉强,但是我们作为书画家,愿意为他们搞一些作品,可以美化他们的生活,使生活的精神空间多一些色彩。

@主持人#

你们会不会为年轻的群体去创作一些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字画,以此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或兴趣?

@李灵机#

 我想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我最近写了篇文章,现在的人都很注意物质上的富贵,很少人再讨论精神上的高贵。我记得我们做少先队的时候,有一个人做好事,扶老太婆过马路,被称之为“助人为乐”的高贵品质。但如今高贵两个字似乎大家的理解不同了,社会上应该提倡一种“精神高贵”。

 我们经常说的助人为乐、高贵品质,没有人说高贵物质,而现在的时尚是注重物质富贵,而非精神高贵,所以不单是年轻人的品位问题,也和整个社会有关,通过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把整个社会的文化逐步提高,这个工作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但是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好。

@主持人#

 现在讲到关于年轻人书画鉴赏问题,普遍年轻人对书画鉴赏的程度也不是很高,这方面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提升一下。

@李灵机#

 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消费理念,这是无法否认的。时下的年青人都喜欢快餐文化的消费理念。比如说,几千元买一部手机所得到的享受也不少,但手机用了几年之后,它的归宿将是废品回收站,而相对于艺术作品,比如说荣绍鹏老师的这张画,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值。所以,观念的事大家各有选择,但是,不妨向大家宣传一下,书画艺术这种东西是要时间慢慢去欣赏、陶醉的,而且保值。

@主持人#

    骑楼论坛网友“无名”、“钮铭铭”都提到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如今梧州展销书画的欣赏程度不高,不愿意把钱投资其中,他们可能会每年花几千元更换手机,但甚至不会花几百元买一幅画,这个问题你们如何看待?你们会为年轻群体创作字画吗?

@梁伟杰#

 第二届“蝶彩飞花落谁家”的书画展销活动都是作者自由选题。如果说结合梧州本土题材,画得好就最好了,否则就变成了“完成任务”,当然如果画家的兴趣转到这方面也有可能出现好作品。

@主持人#

    说到旅游我顺便想讲一下,书画家的创作是否可以以梧州一些特色景点和风情作为创作内容,就像去年有一幅画骑楼城的画,今年好似也有一幅黄姚风景的画,是否可以嵌入梧州特色元素在里面?

 

@李灵机#

 刚刚说到北京的情况,北京确实集纳了中国一批主流画家和名画家,所以把书画作为北京制造的品牌当作礼品,这个确实要有优势。但梧州是否可以提倡把书画作品作为一种礼品,这个要好好研究。

 

 

@林筱本#

 书画同旅游相结合,这个形式值得探讨。目前,有好多城市都搞“相结合”,我们也去看过,但我觉得这个结合形式值得商榷。当一个外地的顾客到一个城市,导游和你推介这些礼品,旅游者本来对此就有抵触。另外,那些产品是卖不到价钱的,所以要探讨怎么形成一个书画家既能接受,市场又欢迎的模式,我觉得任重道远。至于有些部门假如有想法,我们很欢迎他们和我们联系,大家共同搞好这个市场,我觉得这里有空间,并且我们也不乏书画家。

@主持人#

 《北京商报》在2011年11月28日有报道称,书画作品会进入北京的旅游市场,在未来,北京市的旅委会将把书画作为北京的礼物作为内容进行突出打造。以后来到北京的客人得到的礼品会包含有书画作品。梧州的书画是否可以考虑与旅游、文化行业相结合,作为一种营销手段,一举两得?

 

@李灵机#

 也可以考虑,主要说销售的形式多样化。比如说,对作品的讲评,沙龙式地让大家讨论,或者利用网站宣传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等。另外,你刚刚说到,是不是分开价位去开展销会。它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好处就是比如一个人的画展,如果第一眼看上去都是比较低价的,可能多人买,也可能被认为档次低。如果你一下子把比较好的作品聚集起来,价格太高,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主持人#

    我们也来看看关于书画市场方面的问题,书画作品需要创作,也需要走向市场,梧州书画会否考虑从油画、国画、色粉画等各个画种上分别进行推广,譬如这次全部就是卖国画,下次就是卖油画,又或者以低、中、高端等分类来做销售,这次的画都是比较平价的,下次是高端的等等。可否考虑多种模式?

 

@梁伟杰#

说到这一点,刚才那位网友问的问题我觉得比较想不到。一年卖出上万元,在梧州市的书法或绘画的作者里,卖出的作品不止这个数。

@林筱本#

 这句话可以属于一种善意的鼓励,既然他这样提醒,我恐怕要考虑将书法作品放去市场。对于他的问题,其实我的作品很少在画廊出现。他说有买不知是从哪而来,这句话以前就听说过,我的书法大多是通过私人渠道流通。我最不喜欢听的话是那个“最”字,你画得最好、哪位第一,这都不好的,对别人是一种刺激。有时会影响团结,所以比较好卖,我就比较喜欢听了。

@主持人#

 一个叫“佩壁子”网友问林老师:他说,据有关人士透露,在书法方面要数林筱本老师的作品最好卖,2011年全年润笔至少上万元,他想知道这是真的吗?

 

 

@李灵机#

 我补充一句,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各有不同,西方绘画是画眼中看见的东西,所以是属于静物画,静物画是西洋画的一种传统,中国画是画心中想到的东西,活鱼、飞鸟等,西洋画是从来不会画飞鸟的,因为他看不见飞鸟的质感和光感,他就只能够画静物,所以不能够单纯将这幅作品中的内容理解为“死鱼”,它是一种静物画。

静物画的特点在哪里呢?它能够表现这种鱼甚至能够带有腥味的感觉,就是画鱼的技巧。第二,一年到头不是365日天天过年,其实一幅画挂在家中,还有大部分时间是过平常日子的,一幅“静默”画需要品味,但不应理解成与过年气氛格格不入的“死鱼”。

@梁伟杰#

 其实就是我刚说的第一类的画,就是画家从自己的爱好和艺术追求出发,他对于市民的喜好比较少考虑。其实作品除了装点家居以外,还有收藏价值,但是根据这次销售情况来看,收藏类购买者比较少。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作品价值是会升高,也就是说,艺术性或者说专业性比较强的画,相对来说会更容易升值。

@主持人#

    说到画的寓意,有网友想问,这一次在画展里有两幅画的内容是死鱼,有一幅画是比较灰暗的古墙。在大过年的背景下,这个寓意、意境显得不是那么好,有点格格不入。针对这类画几位老师有什么看法?

@李灵机#

 林老师的书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很符合观赏性,看上去赏心悦目,这是个很大的特点,这种风格受到欢迎,完全是可以估计到或者可以理解到,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很受欢迎的效果。

 

@主持人#

总结来说,林老师画得比较好、有寓意、价钱适合,这三个方面比较符合人们的需求。

@林筱本#

 可能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毕竟花了几百元买了张画是要来欣赏的。我觉得,有些寓意吉祥的,如我这次卖的两张牡丹画,都属于比较雍容华贵、喜庆的题材,应该有人也是冲着这个好兆头来的。我也卖了三张松鼠的作品,按照目前比较多人都养宠物和小动物,会比较喜爱。另外,我用一种工笔式的手法在生肖上画的,那么工同意,互相对比,可能这种手法会有一些人喜欢,所以卖了这几张。

@主持人#

在画的内容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吧?

@林筱本#

 说到经验就不敢当了,前两天,我还和梁老师谈到冯桂强的两张色粉画,当时我还开玩笑打赌说绝对卖不出,谁知那天刚好是我接待,那个顾客走了一大圈,在那两张画前徘徊许久,然后问“我可以拿走吗?”我说:“可以”。然后他就马上交钱,拿走作品,不谈价。

 所以说,很有经验我不敢讲,就等于一个厨师,要迎合所有食客真的很难。不过,体会还是有一些。与我刚刚说的可能有些重复,白领、公务员等中收入人群,他们会对这个画展比较感兴趣,并且价位在1000元左右的比较容易接受,假如说我的作品卖出,也应该有这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书画展销已经卖出超过16幅作品,可不可以简单归纳一下这些作品的特点?这些作品为什么一开始就受到欢迎?我们也留意到林筱本老师已经有5幅画卖出去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林老师已经抓住了市场的方向,可否谈谈经验?

@梁伟杰#

 好像刚刚所说的容绍鹏那幅佳画,仅卖2000元,我可以作一个设想,某位买家今天买了,明天拿去广州,拿去大城市那些比较有品位、艺术性比较高的画廊再卖出,这个价格起码翻一番,这张画起码上万元。我们的网友可以分析一下,或者有机会出到外地看看相当接近的画的具体价格。

 

@林筱本#

 就目前销售情况来看,就数量上说和第一届不相上下。对于下一轮的展出,我期待一些藏家出手。因为刚才梁老师和李老师都说了,有些作品其实艺术水平很高,并且在价位上,对于一般人可能会高,但对于很多老板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人士来说价位并不是很高。所以,我们很希望下一阶段,能够多一些藏家和一些识货的人出手。

@主持人#

    再来看一下今届书画展的销售情况,今届书画展的销售情况和第一相比是有所进步的,针对这一次的作品销售,各位书画家有什么期望呢?

 

 

@李灵机#

 梁老师刚刚提到,我与他一直都探讨这个问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随着经济发展真的要发展。从买画情况、展览情况等来看,我们都发现,我市对艺术品的鉴赏和品评方面还有待提高。

 

@梁伟杰#

 通过第一届“叠彩飞花落谁家”的展销活动,再加上第二届在特委旧址的展销活动。我感觉,我们画家对于帮助提高市民理解我们的艺术作品仍然任重道远。除我们画家用作品帮助以外,还很希望多个媒体或者更多宣传渠道、教育渠道,促进提升市民的欣赏绘画的水平。

 

@林筱本#

    作为首届书画展销,我们发现了刚刚说的问题,比如购买者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收藏者,一类是家居欣赏者。

    现时买画比较多的人,一般出手都是在一千元左右、两千元以下的会比较多点。当然也有些出手不凡的,比如去年买走那幅“朝气蓬勃”画的人就出手不凡了。他一来就直奔主题立即买下,所以对于这一种情况,很多书画家都有所觉察,他们都会根据市场慢慢调节自己,但因为每个书画家都有自己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也有自己的表现手法,或抒情的、浪漫的,或寓意深刻等表现手法,都各不相同。可以说,大家都在调整之中,有一些人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坚持个人艺术追求。

    就市场来说,可能比较多人喜欢如意、吉祥这类主题的作品,另外,对于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的人来说,一般不会消费这类艺术品。

    小品式的作品会卖得比较好;另外,就书法来说,比如这次的“诸子治家百言”,买了以后一样继续有人追着要这种作品,又如“密多心经”,去年就卖了好几幅,今年却无人问津。这些要书画家们不断调整,去适应市场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可能会走得更加好一些。

 

@主持人#

    第一届书画展对于各位书画家来说,带来了什么经验?各自有哪些体会?

@李灵机#

    仍然是说回刚才的问题,徐悲鸿画了成千幅马,有谁说谁买了他其中一幅画,其他的画就贬值了呢?实际上,画是画家此时此景画出来的,是带有人性化的作品,他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两幅画放在一起其实也有区别,只不过没有放在一起看的时候,没有感觉出来而已。

 

@主持人#

    也都有网友“王皇”问到:第一幅“朝气蓬勃”是由哪一类人买得?刚才也说到这幅画和上年有不同,作为一个系列画,对于这两幅画,有人会觉得上年已经有一幅“朝气蓬勃”,本来只得一件,但今年又出现一件,会不会导致这幅画贬值呢?

@李灵机#    我想还是应该经受市场的检验,始终交由市场去检验。@主持人#

  说起定价方面,以后会不会规范价钱呢?而不是仅仅由作者自己标价?

 

@李灵机#

 其实,我们画展上所标的价是作者自己定的,十个作者有十种性格,有的作者是为了保持一种“我的画我自己认为需要这样的价钱才能出手”的想法,有的作者可能迎合市民的购买力适当优惠些。就相当于商家卖东西,有些人可能比较好说话,有些人比较坚持。梧州的现象就是这样,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价,没有这样的标准。

 

@主持人#

    李老师说起那幅“朝气蓬勃”,许多有网友都很关注,因为这幅“朝气蓬勃”上年卖出了8300元的好价钱,今年定价突破10000元大关,几位老师是否可以点评一下这幅画的价值在哪里?

@李灵机#

 画家创作作品有一个特点,他会将比较熟悉的、能表现自己情感个性、技法的题材作一个系列进行创作。比如徐悲鸿反复画马,一生画了几百幅成千幅画,因为他将此作为精神符号去画,实际上我们网友提到两幅“蕉”,其实是一个系列,两幅“蕉”放在一起,构图是不同的。所以,应该允许、容纳和理解画家的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

@梁伟杰#

    作品完全一样是没有的。它只是风格接近,或者是去年的画的系列接续。

@主持人#

     网友“我是007”提问,为什么有的画和第一届相比似乎看起来一样?是否由于去年卖不出去在第二届继续展销?

 

@李灵机#

 我就创作方面了解得多一点,这两年来,梧州在书画创作方面都很活跃,书画会成立之后,梧州比较单一的水墨为主的格局基本已经被打开。在梧州目前状态来说,创作、艺术家涌现的情况都比较好,每年广西的大展,入选、获奖的作品都有梧州的创作,每年如果广西要选些代表性的画家,出国、到北京、参加学展,梧州都会有,所以其实上这个都是健康发展的。

@主持人#

    关于近年梧州书画界创作以及市场销售方面,有没有什么突出的新人新作涌现?

 

@林筱本#

 这里的确存在一个联合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情我愿的问题。这次展销活动主动的是梧州日报社,因为他们是主办单位。正是梧州日报社牵头联手我市一批书画家将展销活动办起来的,我们非常感谢梧州日报社给能够为书画家们提供这样一个展示平台。

 对于其他单位,比如旅游等单位或者其他地市的书画家,这些我们今后都会考虑接纳,至于三县一市的书画家,我们会慢慢物色,但毕竟存在一个地域偏远的问题。以前我们在梧州办展销活动,也吸纳过一些蒙山的画家,但由于离得太远,有些作者参加不了。这个问题可能会随着书画市场的展开而得到解决。我们是很欢迎其他单位和我们联手搞好艺术创作,开拓好梧州的书画市场。

 

@主持人#

    “叠彩飞花落谁家”已经举办了两届,今后会不会考虑第三届或者明年可以举办得更多元化,例如联合其他地市书画家一起做一个比较大区域内的展销活动?

@林筱本#

    “叠彩飞花”本来就是描绘一个很斑斓的景象,再加上在元旦和春节前进行展销,所以大量的作品都以迎春、吉祥、如意、风光为主要题材。当然,有很多书画家有自己的个性作品,总的来说,一个是抒发书法家的情感,对某个事物萌发的一种审美的表现,这些作品都会在这次画展得到展现。

    刚刚梁老师讲这次展销的作品中可以分成三部分,现在有一批作者,他们对于市场这个概念不是很看重,有很多是表现画家自己的性情,强调他们各自的个性和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这些坚守自己一块艺术净土的创作者,他们会慢慢被市场所接受。有一个特点:它毕竟作为展览也好,作为文化界、艺术界来讲,有其利弊,不刻意为之去走市场,反而坚持以后,闪光的始终是金子,所以,对此我们投以敬佩的眼光。找市场并不是找庸俗,找市场是要根据审美者的需求。

    我觉得,买画的人可以分两种层次,一种是家居式的审美,这一批人出手不会很大方,据我估计,公务员来得比较多。另外一种是还会订阅报纸的,这些实际都是白领和有相关联系职业的人,他们按照现在几千元收入,能拿出一千多元买艺术作品。还有一些购买者是老板或者是生活质量比较高、手头比较宽裕的人,这些人之所以未出手可能是不知道。

@主持人#

 今年参展书画展的作品主题是什么?是否仍然与去年一样以“迎春”为主题呢?

 

@李灵机#    梁老师的意见我同意,而且在展览会开始前一、两个礼拜,我也写过文章评论这幅画作。这幅作品确实很不错,专业水准和学术性都相当强。它为什么卖不出呢?我觉得,画本身是有品质的,只是高品质的画未碰到高品质的顾客。我观察了这次来看画展的人,有稍微高层次品质的消费者,但不多。为什么价位都是徘徊在2000元甚至以下?有稍高些生活品质和艺术鉴赏品质的人没来到,没有与好品质的画作相对应,所以才出现这种情况。@主持人#

    多谢李灵机老师。你刚才说到一点和我们一位叫“唐芷玥”的网友所讲的一点不谋而合,即“书画作品走向市场是必然的,但艺术作品由心而发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希望作家们可以多一点艺术真作,少一点只为迎合市场的作品”。这个讲法和你刚才的说法相类似。

    刚才你也说到有一幅容绍鹏的油画,当时梁老师也比较赞赏,认为比较好,但至今还没卖出,原因你觉得是什么?

 

@李灵机#

 我觉得今届画展有喜有忧。其中,喜的是有几件作品,它不是作者刻意迎合市民所作,但都被买走了。如黄艳霞的荷花,这张画我相信绝对不是为了这次参展而作的,带有多艺术手法,而且是带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但这张画能够卖出去,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 

    另外一件作品是关智广的“春茶飘香”,不是刻意为这次展销画的,而是为展览画的,也销售出去了。

    我想表达的是,我们创作作品不要太过刻意,好好对待内心感受,画好画。不能妄断这类画销售前景的好坏。这一次我们估计有些作品是没什么市场前景的,但却能销售出去,所以实际上卖画是这样的,在这个时间,顾客和作品刚好对上眼,它就卖得出去了。如果有些作品卖不出去,是这个作品和喜欢它的人未碰上。归根到底还是要好好画画。

@梁伟杰#

    说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我觉得作品和第一届比,区别大的地方就是注重艺术性,或者是比较迎合市民喜好的作品的界限更加清晰、明显。相比去年,今年的作品趋于市场化,更注重艺术性和更迎合市民的口味这种作品明显些。

    从整体来看,这次的作品可以分成三大类:有一类作品比较注重艺术性、比较少考虑市民的喜好,根据画家自己的兴趣,或者根据画家艺术性的追求所创作。以个人的思想为主要的创作思路是其中一类。这类作品显得“曲高和寡”,可能市民会比较难接受。这些作品在去年没有这么明显,今年有这样的现象。 

 还有一类作品是深受如今市民普遍的喜好的,它相对第一类作品来说,艺术性偏低些,或者甚至可以降低小小的艺术性标准来迎合市民口味,就像卡拉OK一样,多人唱,但登不了大雅之堂,这种作品也比较明显。

 第三类就是在第一、二类相比下做得比较好的作品,但这类作品的价钱相对偏高,既有艺术性,老百姓也喜欢,这类作品价钱会偏高些。

 说到这里,我又顺便说一下,在整个作品展览中,容绍鹏老师这幅题目叫做“秋”的写实油画,以我自己的眼光来看是最好的,特别在西画类,它的整个画面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梧州市历史上最优秀作品之一。这幅作品无论从技法或者艺术效果上,拿到国家级展览都不失礼。这幅这么好的画,到现在为止标价并不高,仅2000元。如果和广东、上海、北京的艺术大市场来对比,梧州的艺术作品价格是偏低的。

 这幅画至今“无人问津”,对于梧州市层次比较高的市民、有经济实力的市民不去购买它,我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林筱本#

    很大的区别恐怕没有。因为我们以去年的队伍为基础,其中调整了部份人员(是很个别的)。由于在特委旧址展厅的位置只能放40多件作品,因此,我们的书画作品基本控制在50件左右。在画种上,今年多了一个色粉画,即冯桂强的两张色粉画,其他的如油画、水彩、水粉、国画、书法等,今届基本保持这些画种和书法。在面目上和去年略有不同,我们的作品基本全部都是画家的新作和力作,所以和去年的作品肯定不一样。

@主持人#    在2011年12月30日,梧州日报社举办的“叠彩飞花落谁家”——第二届梧州市美术书法名家走向艺术市场作品展正式启动,各幅书画作品在展销期间受到市民的热捧,请问三位老师,第二届书画展与第一届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特点?@主持人#

    受邀嘉宾分别是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梧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梧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林筱本,国家一级美术师、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梧州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李灵机和梧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梧州市西画研究会会长梁伟杰。

@主持人#

    由梧州日报社主办的 “叠彩飞花落谁家”——第二届梧州市美术书法名家走向艺术市场作品展”现正在展销中。2011年1月,梧州日报社已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梧州市美术书法名家迎新春作品展销,相比第一届,今届书画展销有哪些新特点?梧州的书画市场有多大的空间?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梧州书画界的三位名家做客“零距离直播室”,来和大家介绍本次书画展的情况,一起探讨梧州书画市场的走势。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梧州零距离直播室,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黄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