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筱本
藤江泊舟
(宋)苏轼
昔与徐使君,共赏钱塘春。
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
松如迁客老,酒似使君醇。
系舟藤城下,弄月镡江滨。
江月夜夜好,云山朝朝新。
使君有令人,真是石麒麟。
我子有散才,有如木轮囷。
二老白接篱,两郎乌角巾。
醉卧松下石,扶归江上津。
浮桥半没水,揭此碧鳞鳞。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苏轼的地位是十分高的,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他曾到过梧州。我们千万不可小觑了“名人效应”——苏州寒山寺的规模在全国不算大吧,但在国内,几乎无人不晓,其很大程度是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梧州的前贤可能也深谙这个道理,把当年苏轼夜游系舟的地方命名为“苏山”,这事在梧州府志里也有记载。
苏轼很厉害,但与李白相比,谁更厉害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据《庚溪诗话》载,宋神宗赵顼曾对二人评价说:“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我觉得这是很中肯的看法,它道出了二人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李白是天才,而苏轼是全才。
自汉魏以来,中国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但被称为“仙才”的只有三人,那就是曹植、李白、苏轼。尽管都是“仙才”,但单论写诗,古今无人可以与李白匹敌。因为李白的写诗才华,是与生俱来的,千古无出其右者。若论写词,苏轼则在李白之上,但并非天下无敌。从李煜到柳永,再到李清照,写词水平与苏轼不相上下者,大有人在。不过,苏轼的词却赢在了境界和心胸上。除此之外,苏轼还是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这种开创式的贡献,更是无可替代的。
但是,除了诗词,在文学和艺术领域,苏轼则是以绝对优势完胜李白的。
比如散文,苏轼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前后《赤壁赋》千古封神,散文成就史上鲜有人及。当然,李白的文章也是很不错的,只是与苏轼相比,确实稍微逊色了些。
再如书法,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是居于首位的。其书法成就在书法史上也是影响极为深远的。他的《黄州寒食帖》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仅次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唐朝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当然,李白的书法也不错,有《上阳台帖》传世,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绘画方面,苏轼首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奠定了后世“文人画”的理论基础。同时,他的绘画水平也极为高超,有《枯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至于李白,则对绘画并无涉猎。
苏轼熟读经史,对儒释道各家思想都有深入研究,所以苏轼的诗词文章,用典又多又准确,这一点也是李白无法可比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李白胜在天赋和才华,而苏轼则赢在境界和学问,二位实乃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各领风骚吧!
苏轼的诗豪放旷达,诗作常常融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通过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展现诗人豪放的气质。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此外,苏轼的诗歌也不乏婉约风格。这些作品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在苏轼的诗歌中,还可以看到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苏轼的这首《藤江泊舟》,先从与东道主徐元用的交往写起:“昔与徐使君,共赏钱塘春”。徐元用为藤州知州,使君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两句意为,昔日我与使君游览欣赏过钱塘的春色。“爱此小天竺,时来中圣人”。天竺,是印度的古称,是释迦牟尼的降生地。“中圣人”出自《三国志·魏书·徐邈传》,因当时人讳说酒字,把清酒叫圣人,浊酒叫贤人。“中圣人”指饮酒而醉,是酒醉的隐语。全句为,钟爱这个小天竺般的地方啊,时常一起喝得大醉。接着说,遭贬迁的我像松树那样老了,使君的酒却和你的人品一样醇厚。暂且把归去的船泊在藤州城下,在镡江滨一块赏月。江月夜夜都那样美好,云山朝朝都那样清新。使君的儿子,真是石麒麟。我的儿子(苏迈)是平庸之才,也长大了。两个老人戴着以白鹭羽为饰的帽子,两个儿郎戴着黑色的折角头巾。我们醉卧在松下石,继而搀扶着来到渡口。这时,浮桥半没在水中,漾起粼粼碧波。
这首诗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感情深婉,格调高远。对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情态的描绘,生动逼真,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