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兵
到家未百日即为崇祯元年
诏书督师蓟辽拜命入都
(明)袁崇焕
耳边金鼓梦犹惊,
又荷丹书圣主情。
草野喜逢新雨露,
河山重忆旧功名。
痛心老母牵衣泣,
挥手全家忍泪行。
只为君恩辞不得,
未曾百日事躬耕。
——选自《梧州历代诗词选》
袁崇焕(公元1584年—公元1630年),明朝军事家,字元素,广西藤县人(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间进士,是明末爱国名将。他能诗善文,著有诗文集《乐性堂遗稿》。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诗的标题来看,崇祯元年,袁崇焕被诏任为都察院右都御史、管兵部添注左侍郎事等职,回乡省亲期间接到圣旨,擢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敦促袁崇焕奉诏迅速赴京视事。作者遂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首联“耳边金鼓梦犹惊,又荷丹书圣主情。”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感受着亲人嘘寒问暖的温情,夜间枕着乡间虫儿唧唧香甜入梦。暂且将国事搁置,与亲戚朋友共叙亲情友情,一扫公事缠身、案牍劳形的疲惫,这段短暂的时光是身心愉悦的。怎奈皇上一纸圣诏,如宫殿上金鼓响起,声声促人急,将人从美梦中惊醒。这一句交代背景,“临危受命,鏖战边关”,为下一句作铺垫。
颔联“草野喜逢新雨露,河山重忆旧功名。”这一诗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且较为直白:连绵的草地久旱喜逢甘露,泽而润之,一改往日枯槁的颓废,重新发出繁茂的勃勃生机。破碎的河山,登基的新帝终于重新重用像自己这样的功臣,此时诗人的心情是五味杂陈的,既有长期压抑的瞬间解脱、释放,有重新获得认可的喜悦,肩上有沉甸甸的保家卫国重任,也有对臣子对君王的感恩。这一句侧面佐证袁崇焕曾因排斥打压,被迫辞职,后来被重新起用的史实。从诗的字里行间体现出诗人的心情,自己立了大功却受到奸人打压,由此可见当时诗人的心情是郁闷而压抑的。颔联14个字是诗人人生历程“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转折点的描述。
颈联“痛心老母牵衣泣,挥手全家忍泪行。”白发苍苍的慈母流着两行浊泪拉着儿子的衣袖,一副依依不舍的模样,令诗人心酸不已。在临行时分,全家人挥泪相送,依依惜别。这一句体现诗人崇高的家国情怀,在忠孝两难全的境地,决然舍小家为大家,为国尽忠。这一句也是采用对偶的修辞方法,描写离家赴京前的情景,诗人用声、像、动作形象生动描写与母亲及其他亲戚分别的情境,真挚的情感令人动容,也体现诗人全心为江山社稷的安危和洗雪遭受异族入侵的耻辱,将个人儿女之情置之度外。
尾联“只为君恩辞不得,未曾百日事躬耕。”圣命难违,自己务必以国事为重。虽然回到老家三个月,在这不足百日的时光里没有对母尽孝、对子侄的教导以及诸多家事族事过问、指导而感到遗憾。但是孰轻孰重,诗人心中有分寸的: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没有国哪来家?
这首七言律诗,体现英雄袁崇焕的家国情怀,诗人对家对国的情感是复杂而深厚的,不仅有对河山破碎的担忧、表明自己以身许国、矢志边关的豪迈胸襟,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同时还有对亲情、对家乡和民族情感的表达。诗中表达了作者临危受命戍边御敌,继续为国家效力而不得不与亲人依依惜别之情,深刻真挚而富于感染力,展现出袁崇焕既以国事为重、慷慨赴边的崇高思想境界,又对亲人牵肠挂肚的真切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