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应友人相邀,我前往内蒙古感受塞外草原风情,回程取道河西走廊,经丝绸之路要冲——甘肃敦煌。在那里,莫高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大漠深处的鸣沙山神韵,余香悠长。
地处敦煌城南的鸣沙山,东起西域名片——莫高窟崖顶,西接“大漠眼睛”——党河水库,东西绵延40多公里,南北走向20公里,高达数十米。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米粒状沙粒堆积而成,五彩斑斓,缤纷耀目。远眺之,动静相彰,起伏连绵,动若蜿蜒虬龙,静如娴静少女,色似金子灿黄,柔像绸缎绵软。在秋阳的梳理下,一道道沙脊犹如涨潮海浪叠叠上推,黄涛翻滚,明暗相间,错落有序,棱角分明,蔚为壮观。
走进鸣沙山,就像徜徉于醉人的沙海。步入景区门楼,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旷坦然的沙阜。掬沙细看,如捧脂膏,晶莹软滑,轻盈舒适。抬头环顾,沙山群峰之间沟壑纵横,豁达坦荡,空灵净秀。骆驼是沙海中的首道风景,门楼右侧是一个阵容庞大的骆驼场,几百头骆驼或昂首阔步,或屈膝打卧,或搔首私语。不时有驮着游客的队伍踏着滚滚黄沙,扬尘而去。我们也乘兴登上这“沙漠之舟”,忘情地融入浩浩荡荡的驼队之中。驼背上,熟识的,不熟识的,天南地北,相逢一笑,便是岁月静好,童心未老。你呼我喊,我唱你和,挥挥手,拍拍驼峰,挟挟驼背,喊够了,唱累了,聆听驼掌下潺潺的踏沙声,那份情调,那份洒脱,仿佛又回到当年丝绸之路上繁忙的骆驼运输队所特有的豪爽与大度。
穿越了六七里的滩漠来到沙山脚下,迫不及待地跳下骆驼,沿着似刀削成有棱有角的沙脊亦步亦趋登山,放眼望去,犹如踏在刀刃上,真正踩下去又是那样柔和。说真的,刚开始每踩下一步,我都有一种内疚感,就好似在完美的图画上按下污迹,然而,十步一回头,发觉担心又是多余的了,因为萦回涡旋的山风已从沙脊两边推沙把脚窝抚平。细细想来,鸣沙山得名或许就是山上沙粒由于风力推动向下流泻,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引起共振声所致。登上山顶可真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似平行而无进,情急之下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这时候,老年人的稳重,中年人的成熟,青年人的时尚,已不再体现,有的是孩童的稚气。登上山顶,满山秀色尽收眼底,极目天舒,道道沙峰如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而那山坡上的沙浪却又似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跌宕有致,妙趣横生。下山别具韵味,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飘飘然的,有羽化成仙的感觉。滑沙就更神了,平躺在滑板上,疾速下降,只见沙浪滚滚,犹如山洪奔泻,耳际回荡着咚咚沙鸣,似敲锣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动魄惊心而又玩味无穷。
如果说鸣沙山是一位温婉秀丽的女孩,那么鸣沙山中的月牙泉就是女孩明亮的眼睛了。月牙泉因水面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水面不宽,十来亩而已,然山以灵而故鸣,水因神而益秀。月牙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既有大漠戈壁之雄浑,又有江南水乡之秀美。据月牙泉景区解释,自东汉以来,历代都有记载。月牙泉边,庙宇建筑林立,亭台楼阁,与泉水相映,壮观而雅致。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是奇观也。
余晖下,山形潜影。风沙万里长,天边归雁披残霞,乡关不知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