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农村群众对同一问题的回答存在“严重偏差”,群众往往有抱怨,但基层干部回答多是“一切都好”。面对各类调研尤其是上级部门调研时,不管正面问,还是反面提,“一问就说好”似乎成了一些基层干部的习惯话术。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研是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目的。从目前来看,在基层调研中,类似于“群众有抱怨,干部都说好”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谈及秸秆禁烧问题,一些干部只讲禁烧防控得力、政策宣传到位,不讲农田病虫害增加、群众不满加剧;谈及房屋安全排查,一些干部只说工作落实迅速、排查覆盖全面,不讲专业人员匮乏、难以分辨危房。“一切都好”成为一些基层干部的“标准答案”。但正是在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反馈机制下,回避问题,绕开矛盾,对破解问题毫无裨益。
调查研究能否取得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能不能听到真话。在以往的调研工作中,一些敢于说真话的基层干部主动说“不好”,却被认为是“刺头”,给当地“抹黑”,毕竟“家丑不可外扬”。在这种不良风气的熏染下,越来越多基层干部面对上级调研或媒体采访,担心“惹麻烦”,将反映问题视为“捅娄子”,总是害怕暴露问题和短板,习惯于“报喜不报忧”,谈问题“轻描淡写”,专挑好的说,不愿讲实话。更有甚者,弄虚作假,让群众当“演员”,要求群众只能表达“满意”。
揆诸现实,“一问就说好”未必真的好。当前,基层治理千头万绪,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并妥善解决问题,才能实现社会长治久安。“调研一问就说好”,刻意制造“形势一片大好”的假象,看似维护了当地形象,实则对问题视而不见,这种“尽善尽美”的假象掩盖了实际问题,真实情况反而成为“盲点”。长此以往,不仅影响科学决策,基层工作也因此陷入被动,工作成效大打折扣,伤及干群关系,影响民心所向。
讲真话是干部的立身之本。“一切都好”的背后,反映出有的干部作风不实、风气不正,担当不足、不敢较真碰硬,本质上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要营造让基层干部敢于说真话的宽容环境,一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要回归本质要求,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让基层干部感受到调研的真诚,让他们放下戒心,敢于说出“辛辣”“带刺”的真话;另一方面,要沉下身子,深入群众,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让群众“打开天窗说亮话”,将真实问题和盘托出。
调查研究贵在“真”、重在“实”,容不得当“老好人”。要减少“调研一问就说好”现象,必须去伪存真,基层干部群众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反映问题,共同提供真知灼见,建言献策,让上级部门掌握更多真实信息,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出实招、办实事,如此才能让基层治理成效更好惠及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