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2月07日

情醉麦积山

钟斌明

200多个洞窟、1000多平方米壁画、10000多尊泥塑,全部存在于一座酷似麦垛的孤峰上,这便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最近,我走进古老而神奇的麦积山。麦积山石窟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

我搭乘景区观光车一段路程,再步行上山,大约走了20分钟,便来到麦积山石窟小广场,小广场旁边就是瑞应寺。寺庙灰瓦红墙,特别规整,与奇特的麦积山石窟相得益彰。突兀矗立的麦积山,在周围群山映衬下,小山头也显得那么挺拔,丹霞地貌呈现出特有的紫红、砖红色,通体有140多米高,远远望去,宽阔的崖壁上,洞窟密密麻麻犹如蜂房,紧贴崖壁搭起的栈道凌空飞架纵横交错,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毅力。拾级而上,我便来到麦积山石窟的东崖。登上栈道,我随着人群在狭窄的栈道上缓缓登梯而上,越往上越让人不寒而栗。

沿着迂回的栈道,造型多样,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姿态各异的精美泥塑便映入眼帘。我不禁惊叹于麦积山石窟的壮观绝伦。菩萨嘴角的安详笑意,飞天凌空飘舞的绸带,乐伎灵巧弹奏的指尖,每一处线条、每一处浓墨淡彩,无论是简约,抑或是繁复,都打动着我们。站在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前,你能读出前朝往事。从或精妙,或粗犷的线条中窥见古人的信仰与审美。

随意走进一座石窟,你都像跳进古代。扑面而来的历史沧桑感,像是尘土扬起一般,无处不是。这些古老的佛像和壁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信仰的象征,它们见证和承载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就这样走走看看,当走到崖壁中部,即第13窟,我看到了麦积山石窟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据说这是开凿于隋朝,高约17米、宽约18米的大型摩崖浅龛佛像,叫东崖大佛。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左侧和右侧分别侍立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整座佛像气势宏伟,充分展现了隋唐盛世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漫步在石窟之间,我的思绪也随着那斑驳的壁画和精美的雕塑而飘远。

再往上走,我终于来到了高达88米的栈道,这是麦积山石窟东崖最高最宏大的洞窟第4窟,叫“散花楼”,也称“上七佛阁”。据说,这里开凿之初就是一个宫殿,是当时的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祈福所建造的“功德窟”。

在七个佛龛的上方,还存有北周原作的飞天壁画。飞天或手执乐器,或手捧供物,衣袂飘飘,动感十足。最神奇的是,这些飞天的面部、胳膊、手等裸露部分,突出于龛壁表面大约5毫米,是用浮雕的手法呈现的,而身体、衣裙、飞花等是绘制出来的,这就是麦积山石窟特有的“薄肉塑飞天”,立体感非常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

在这座宏大楼阁,还有很多匾额,也很是精美:“麦积奇观”“小有洞天”“西来圣人”“慈光普照”等等,均为历代名人大家所作。

站在散花楼前的长廊上,身旁是如此瑰丽奇妙的佛国世界,回望远山青翠葱茏,让我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恍惚。我抚着身边的石壁,还有石壁上当年开凿时留下的木质横杆的遗迹,不禁有无限感慨。是什么样的力量,让1000多年前的雕塑艺术家们,在这样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如此大规模又精美绝伦的佛国呢?他们有没有想过,1000多年后的人们仍然对这个佛国惊叹不已?

从上面往下走,依然别有洞天。第55窟造像开凿于北周,一佛二菩萨。造像眉眼含笑,肌肤丰腴,线条流畅。不同于一般造像的正襟危坐,她们的坐姿很是放松,感觉全部的重心放在了胯部。

从右爬到顶,又从左下到地,看完了洞窟百间,我仿佛看到了人世百态,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钟斌明)

--> 2025-02-07 钟斌明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3169.html 1 情醉麦积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