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5-0005





2025年05月14日

科学应对压力, 让努力更有力量

莫耀裾

2025年高考在即,在高三学子中,有人因一次模拟考失利彻夜难眠,有人因家长无意的一句话情绪崩溃,也有人突然陷入“学不进去”的迷茫……这些现象背后,是冲刺阶段特有的心理波动。据观察,高三考生的压力,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

“模考崩盘”的自我怀疑。去年5月,学生小林在模考中数学骤降30分,产生“我是不是根本不适合高考”的自我怀疑。我们调出他过去半年的成绩曲线图,发现波动在正常范围,那次失利是因熬夜导致审题失误。班主任帮助小林制作一个成绩波动分析表,把近几次模拟考的成绩用折线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成绩的变化一目了然,然后分析波动原因,把失误原因客观化,比如某次考试时间分配不当,导致题目没能做完,而不是能力不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消除学生的自我怀疑。

“情绪过山车”的失控感。笔者听到许多学生这样描述考试时出现的状况:“突然心慌、手抖,明明题目会做却大脑空白”。这其实是压力过大引发的生理反应。相关研究表明,深呼吸能有效平复情绪,可以通过4-7-8呼吸法进行调整。具体操作是: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重复3次。也可以把双手用力摩擦至发热后覆盖双眼,通过触觉转移焦虑。

“目标混沌”的内耗。学生纠结“冲985还是保211”“选专业还是选城市”,这种决策焦虑会消耗50%以上的心理能量。有研究指出,人在压力下容易陷入“选择瘫痪”。因此,笔者建议现阶段暂搁置志愿细节,用便签写下“考后三件必做事”,可以是旅游、学车、参观心仪大学等。同时,在每日复习前用3分钟列出“今日唯一核心任务”,比如语文学科的某几个点,或解决数学科中一直困扰自己的某个难点等。

“期待重压”下的窒息感。有一次,笔者参加孩子高考前一次家长会,一位父亲在家长会上坦言:“我连走路都踮着脚,怕影响孩子情绪。”这种过度谨慎反而会制造紧张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自然的情感流动比刻意伪装更重要。家长可以主动和孩子说“今天想吃点什么?”“需要我送点水果给你吗?”“无论结果如何,我们一起去吃大餐”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家长的支持及预设庆祝,孩子可以得到一个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生活的舒适感,从而减轻来自家长的期待压力。

当然,每个高考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冲刺期心理韧性培养计划。可以尝试将剩余时间划分为三个“10天阶段”,每个阶段设置不同心理主题,前10天(适应期),每天设置15分钟“刻意压力训练”,如限时解一道难题;中间10天(提升期),用往年真题模拟真实考场流程,包括穿校服、屏蔽手机等;后10天(调整期)启动“心理节能模式”,用“5分钟冥想”替代无效刷题。

在整个备考过程中,考试比较多,难免会有不少错题,考生也会有焦虑。这时,考生可以准备一个“焦虑收纳盒”,把写有担忧的纸条和对应错题钉在一起。当装满50张时举行“焚烧仪式”(可用碎纸机替代),象征焦虑转化为经验燃料,这样把焦虑具象化处理。

高考最好的状态不是“毫无压力”,而是“与压力共舞”。当六月朝阳升起时,愿学子们带着历练后的从容走进考场。

(莫耀裾)

--> 2025-05-14 莫耀裾 1 1 梧州日报 content_97937.html 1 科学应对压力, 让努力更有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