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道路比较窄,两旁堆满碎石,下雨天坑洼泥泞,出行很不方便。”“在宁静的早晨,垃圾车作业期间大约20分钟持续产生重型机械轰鸣、垃圾桶碰撞等声音,确实挺影响周边居民休息的。”面对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环境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些群众“颇有微词”。
社会治理过程很难十全十美,面对一些治理难题,群众发发牢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牢骚话”,容易被贴上“负能量”的标签,成为一些干部眼中的“杂音”,因而对群众“微词”敬而远之。殊不知,这些群众口中的“微词”,实则蕴藏着治理之策。群众“微词”是批评和不满的话语,可能是牢骚话,也可能是大实话,但本质上是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民主表达。群众敢发“牢骚”,实际上是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也恰恰证明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这种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理应被视为宝贵资源而非负担。善待群众“微词”,不仅是对群众情感和诉求的尊重,更体现城市管理者的胸襟和智慧。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微词”是改进工作的指南针。近年来,浙江某县在推行“民情日记”制度过程中,基层干部通过记录群众日常抱怨,成功化解了许多基层矛盾,群众的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糟心事、烦心事得到解决。这种将群众的牢骚话转化为治理决策的实践表明,看似琐碎的群众“微词”中蕴含着改进工作的真知灼见。
“微词”虽小,却反映社情民意,承载着大民生。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群众的每一次不满和抱怨、每一个意见和建议,都可能是对城市治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直接反映,它如同一面明镜,映照出社会治理工作的不足,也拷问着干部为民服务的初心。比如,占道经营、道路坑洼、基础设施破损……这些问题虽小,但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城市善治的成败。因此,对群众“微词”,我们应当保持敬畏之心,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近年来,我市各县(市、区)创新思路,广泛开展“乡村夜话”“小卖部聊民生”“板凳议事会”等活动,倾听民声、改进工作,把群众意见或者“微词”转化为治理效能。
群众“微词”或许不那么悦耳,但往往是苦口的良药、逆耳的忠言。我们要以闻过则喜的胸襟对待、倾听。当每个“微词”都能得到郑重对待,每句逆耳的忠言都能被包容,每次抱怨都能转化为改进动力,就能凝心聚力,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