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梧州日报》报道,长洲区山海观小区的人行道上,盒装牛奶接连从高空坠落——这样的惊险场景,让业主们忧心忡忡。
这并非个例。此前有其他城市的报道,从随手丢弃的烟头、饮料瓶,到可能致命的花盆、装修废料,“从天而降”的危险正不断挑战着城市安全的底线,也拷问着社会文明的成色。治理高空抛物,不能单靠“头痛医头”,唯有法治的刚性约束与自治的柔性引导相辅相成,才能筑牢安全防线。
我国民法典早已明确高空抛物的侵权责任,即使难以锁定肇事者,整栋楼也可能面临“连坐”赔偿;刑法更将故意高空抛物纳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死刑。但现实中,抛物行为仍屡见不鲜,其症结在于“抓不住”——多数抛物瞬间发生,受害者往往难以取证,使得法律威慑力打了折扣。因此,技术赋能是关键:推广高空监控、智能识别系统,让每一次危险行为都“看得见、录得下、追得到”,让法律条款从“纸面上的规定”变成“现实中的约束”,让“谁抛物、谁担责”的规则落到实处。
然而,再严密的法网,也离不开公众的自觉遵守。当法律划定行为红线,还需用自治的温度培育文明自觉。比如一些社区的探索颇具启发:“防抛志愿队”的巡逻劝导,让监督融入日常;业主群里的公开批评,用舆论压力遏制陋习;“文明积分”的正向激励,让守规者得实惠……这些做法打破了“事不关己”的冷漠,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主人翁”。毕竟,高空之下是邻里共同的家园,唯有每个人都意识到“随手一抛”可能伤及亲友,才能从心底生出对规则的敬畏,让“高空不抛物”成为刻在骨子里的公共意识。
城市的文明高度,不能只看建筑有多高,更要看人心有多暖。治理高空抛物,既要执法部门以典型案例强化震慑,让“不敢抛”成为常态;也要社区、物业等通过宣传教育、邻里互助,让“不想抛”成为共识。当法律的威严与自治的温情交织,当“不能抛”的约束与“不愿抛”的自觉形成共鸣,“高空不抛物”才能真正成为社会共识,让我们的城市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始终守护着群众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