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曾燕 图片摄影:通讯员 何志勇
【前言】
记者走进藤县东荣镇夏垌村受灾户梁安泽的家,被灾后村民自强不屈的坚强所感动,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梁安泽每天都在努力着
夏垌村,位于藤县东荣镇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15公里,321国道从夏垌村村委会前蜿蜒而过,再向前行10多公里便是蒙山县陈塘镇,距离梧州2个多小时的车程。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374户,共1383人。水田面积为430亩,旱地面积253亩,林地面积10590亩。
今年6月份,夏垌村连续遭遇强降雨袭击,其中最大降雨量达到了164.9毫米。暴雨引发了山洪和泥石流,导致全村937人受灾。全村全倒房38户114间,共转移161人,受灾农田210亩,其中115亩绝收,受毁农田53亩,道路塌方45处,冲毁桥梁2座,道路大塌方60多处,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里是藤县东荣镇北部最偏远的村子,与蒙山县毗邻。村子的小路不通汽车,沿着黄泥路徒步进入村子,动辄一两个小时,碰上下雨天,极难成行。
而这里也正是记者此行体验的灾区,夏垌村。7月16日,记者来到这里体验了一天受灾村民的生活。

记者正在向村民梁安泽了解他家里受灾情况。
灾后生活恢复平静
16日早上,艳阳高照,记者一路颠簸来到夏垌村村口。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记者沿着黄泥路,步行10多分钟来到采访对象梁安泽的家里。对于村支书的选择,记者疑惑:“没有更远的吗?”“远的还在山沟里,有2个多小时的路。”村支书答道。出于采访时间的考虑,记者最终选择了梁安泽家。
6月份的强降雨使夏垌村遭受严重的灾害,尽管已经过去一个多月,受灾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沿路两边的青山发生山体塌方后,裸露出一条条黄色的泥带;农田被洪水冲毁,成为河道的一部分,青青的水稻漂浮在水面。天气炎热,七八个小孩在河里高兴地玩水、嬉戏,看见记者的相机,都不好意思地躲闪。
作为村里全倒房38户之一的梁安泽一家,居住在半山坡。整个房子就是相连的一层泥砖房,泥石流爆发的时候,他家的4间房被全部冲毁,只剩下一间饲养牲口的小房。小房岌岌可危,屋顶已经和墙体分离,一侧墙体倾斜,梁安泽他们用木头将屋顶和墙壁撑起来,以防倒塌。房子的周围,散乱的堆放着木板、桌子、凳子和锅等。
房子旁有一晒谷场,房子倒塌以后便成了梁安泽的家。所谓的“家”,其实就是用木头和黑色的油毡搭建而成的棚子,不大的地方,兼具了厨房、客厅和卧房的功能。几块泥砖垒成的灶台,由木板搭建的洗澡房,几张条凳,一口锅和一台风扇,已经满足了梁安泽一家6口人最基本的需要。“晚上睡在哪儿呢?”记者问道,“就睡在这里。”梁安泽指着放在一旁的木板说。晚上睡觉,他就将木板往地上一放即可。由于地方狭窄,只有梁安泽和老伴黄彩梅住在棚子里。
“你的儿子住在哪里呢?”记者问道,
“借住在邻居家里。”
从梁安泽介绍中得知,他家有3男一女,目前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在外面打工。没有地方睡,两个儿子就暂时借住在邻居的家里。
天气炎热,村民们下地干活又热又累,喜欢熬些凉茶解暑。黄彩梅递给记者一碗凉茶,黑黑的颜色,浓浓的药香。“什么药熬成的啊?”记者问,“都是山上采的,叫不出名字。”黄彩梅笑着回道。
喝茶间,记者发现,烧火做饭的柴都是去山上砍下来的,一捆捆码放整齐地堆在屋外。家里水电都通,可是出于节约,黄彩梅还是烧柴做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