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和读者交谈,倾听他们对办报的意见。本版摄影 西江都市报记者 何鎏
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 12月7日上午,本报的编辑记者与梧州日报社发行人员一起,走进梧州市恒祥小区,与读者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活动中,本报人员不但向市民免费赠阅当天的《梧州日报》、《西江都市报》,并就如何提高办报质量与读者展开热烈的交流,认真倾听读者的建议,并现场接受群众报料。
现场说说心里话
当天上午9时40分,交流活动摊位刚刚摆好,就吸引了不少过往市民驻足观看。本报记者一边向市民免费派发报纸,一边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家住北山路四级的吴先生得知本次活动内容后,立刻就说开了。他表示,很开心能看到记者走进社区,不少市民都希望借助类似的交流活动,更直接地向媒体反映心声。“很多市民都跟你们报纸很有感情,例如很多人都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与报料稿件。要是大家都把自己与报纸的故事辑录下来,可以见证梧州新闻事业发展的历程。”
“我家订《西江都市报》很多年了,报纸一点一滴的变化我都看在眼里,现在《西江都市报》的本地新闻和国际国内新闻版面,我和家人都喜欢看。我们对记者们的名字非常熟悉,从报上知道你们要举办‘面对面’活动,特意来这里看看。”《西江都市报》的老读者陈公平一大早就专程赶来参与活动,作为本报多年的通讯员兼老读者,他表示年轻记者走进社区与市民交流,是一个相当好的通联方式。
10时30分起,闻讯前来的读者越聚越多,赠送报纸处和报纸订阅处人潮涌动,新老读者们津津有味地阅读着赠报,一些读者在现场踊跃订报。家在蓝天港湾的市民陈先生带着亲戚给他的地址条,驱车赶来订了两份报纸。他笑着说:“听说今天的订报活动有优惠,两个亲戚都强烈要求我赶来代订报纸,生怕赶不上。”看到当天活动提供的挂历、苹果醋等礼品,他说,没想到礼品这么多。
订报报料两不误
在活动现场,读者们不但表达了对《西江都市报》的喜爱和关注之情,还先后为本报采编人员提供了多个极具新闻价值的线索。家住恒祥豪苑的读者黄女士在现场订阅了明年全年的《西江都市报》后,意犹未尽地向记者提供了多条民生新闻线索。她表示,现在报纸的内容很丰富,实实在在地帮读者解决了很多问题,希望报纸以后报道民生问题时,力度能更大一些,最好多做追踪性报道。
很多读者表示,他们最喜欢读的版面是“都市报料”,不少人表示自己平常看到有人随手丢垃圾、乱闯红灯时会忍不住拍照记录,并建议本报对这些不文明行为加大曝光力度,促进梧州市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当天,有不少读者向本报编辑记者现场报料,如大塘市场周边经常出现交通拥堵,小区游乐设施屡遭破坏,市内部分公园上山道路缺乏卫生间等。对于读者的现场报料,本报记者即时选择了部分到现场进行采访,其他条件未成熟暂时没能立刻采访的,也将随时关注,以便进一步跟踪采访。
12时许活动结束,最后一波订报的读者依依不舍地离开,而本报工作人员则表示,“面对面”现场交流订报活动下周将移至太阳广场进行,届时欢迎市民继续参与活动。
众多社区居民来到活动点订报。
热心读者向记者报料。
■ 读者建议摘登 围绕外地热点做好本地新闻
程女士表示,她退休后帮家人照看小孩,如何将小孩照顾得安全周到是她最关心的事情。日前,她看到“女孩摔打男婴”的新闻后,感到很震惊也很痛心。虽然“女孩摔打男婴”的新闻发生在外地,但本地媒体可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如何教育小孩、如何培养小孩健康心理以及老人如何照顾年幼儿童等。
及时具体刊登便民信息
张先生表示,退休后,他每天喜欢骑自行车到处看看梧州市貌的新变化,道路是否畅顺成为他关心的问题。为此,他很关注“都市报料”版,因为报料版反映市政设施破损的消息能利于他获悉路况信息。希望《西江都市报》以后反映类似信息时能更及时更具体,并提供出行提示、道路绕行办法等。
多关注老年人生活
热爱摄影的陈先生是本报的老通讯员,他说,在他身边有很多老年人都喜欢阅读《西江都市报》,他们希望《西江都市报》的报道能更多地聚焦老年人,能开设与老年人相关的栏目,介绍健康知识、养老常识、怀旧故事、历史知识、旅游信息等,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希望字体更大一些
老读者李阿姨说,现在,《西江都市报》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了,版面看着也很美观有趣,“但是有些版块的字体太小,希望考虑到老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字体再大一些。”
西江都市报记者 梁燕如 高云 整理
领到当日的《西江都市报》,读者立刻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
■ 市民报料集纳 市场占道摆卖影响通行
家住恒祥花苑小区的市民林秀贞称,在大塘市场附近自发形成的小集市里,菜农们卖的青菜好吃又不贵。但让她闹心的是,小集市的经营秩序太乱了,各类商家胡乱占道经营,许多时候市民几乎连走路的地方都没有了。
“市政、工商等部门应对此类自发形成的小集市进行有效规范、引导。”林秀贞表示,可以划定相对固定、不影响市民出行的临时摆卖经营区域供菜农使用,同时,还要规定其他商家不得临时占道摆卖。
市场周边偷窃行为“抬头”
市民熊尚凤表示,日前,她到大塘市场买菜,看到一个瘦高中年男子把一根筷子般细长的镊子伸进一位妇女的手提包。男子的动作很轻,背包的妇女一点也没有察觉,幸好有市民以打喷嚏的方式提醒。妇女回过头发现男子,当即大喝一声,男子灰溜溜走了。
熊尚凤还反映说,近日,在大塘市场门前的两轮机动车停放点前,她看到一名男子拿着工具站在一辆电动车旁,一副准备修车的样子。她细看才发现,不到5分钟的时间,男子接连撬走两台电动车的电瓶并迅速离开,“这时我才知道他是小偷。”
针对上述情况,熊尚凤表示,年关将至,各类小偷小摸行为有所抬头,希望公安部门加强对人流密集场所的巡查,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以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商家电子秤模糊不清
家住恒祥花苑小区的市民林阿姨今年70多岁,她每天都要到菜市场买菜,但部分商家的电子秤读数模糊,让她看得很吃力也很不放心。
林阿姨表示,大塘市场内部分商家使用的电子秤已经污渍斑斑且读数模糊,“我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菜的重量和价钱。”林阿姨希望,市场管理方应引导商家定期擦拭、更换残旧的电子秤,让市民对商品重量、价钱一目了然。
改善中山公园公厕环境
市民林先生经常到中山公园晨运。他说,前段时间本报对于公厕改造的报道在许多晨运爱好者之中引起热议,大家都认为中山公园烧烤场附近的公厕较昏暗,希望可以提高照明度。同时,因为中山公园游客众多,希望在中山公园原收费亭附近新建一个公厕,为市民提供整洁舒适的如厕环境。
现在,市内正在逐步推进公厕改造工程。林先生建议,公厕建设改造的选点可以向市民公开,广泛收集意见及建议。
街道长年无人清扫
家住岗岭路的张先生反映说,岗岭路三、四级的过道已有数年没有清洁工打扫,“以前曾有专人来做路面的保洁工作,不知道什么原因,现在没有人来做清洁了。”
西江都市报记者 梁燕如 高云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