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许新侬在看《乾隆皇帝》一书。
家住岑溪市岑城镇明都社区思劳4组的许新侬今年已91岁高龄了,命运多舛的她在抗日期间,为躲避日本军队曾从汕头辗转韶关、广州等地,最后来到梧州落地生根,生儿育子,然后随当印刷技术工人的丈夫定居岑溪。
许新侬老人1924年出生在广东潮州揭西县。由于家庭穷困,父亲和兄长到南洋谋生,母亲在老家的一间纺织厂做工,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她刚出生12天就寄养到汕头市的舅舅舅妈家。她说,女孩寄养在舅舅舅妈家后,按当地习俗,就把亲生母亲叫做姑姑,把舅妈当母亲。她十二三岁就到当地的毛巾厂加工毛巾和桌布,工作很辛苦,由于年纪小且是女孩,工钱只得成人的一半。
1940年,日本鬼子入侵汕头,16岁的许新侬刚逃离舅妈家半小时,鬼子就用飞机和大炮轰炸汕头,原住的房子瞬间变成废墟。她想回揭西老家躲避战乱,当来到离老家25公里远的揭阳县时,遇到了一名居姓的督察,被他带到韶关的家中,负责煮饭和喂猪。不久,日本兵攻打韶关,于是她才找到机会逃脱。
然而,由逃到韶关城外时,她被一国民党军队的彭姓中队长以她涉嫌当汉奸为由将她拘捕,更使用电刑等手段刑讯逼供,十六七岁的她哪受得酷刑之苦,屈打成招,她被判处7年监禁。服刑了3年,当时正直国共合作时期,一名共产党游击队的头儿发现了许新侬的冤假错案,于是根据疑罪从无原则力排众议,将她保释出去,使她恢复了自由。
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月后,她与一大帮人乘船来当时未受日军侵扰的梧州,并在梧州卖菜为生,年迈的老人至今还记得当时就租住在大中路。1952年,她认识了排版技术工人的桂平籍小伙子陈丰。1953年,陈丰托其母向许新侬求婚,他们随后结婚。笔者在她的家看到了她保存至今的结婚证,结婚证盖着“梧州市第二区人民政府”的印章,印章不像今天的圆形,而是呈长方形,印章至今鲜红如初。婚后他们搬到梧州市区大校场附近居住。
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许新侬丈夫响应号召并经朋友介绍,来到岑溪印刷厂当排版工人。此后,他们就在岑溪定居工作。
别看许新侬仅读过6个月夜校,可她能看懂四大古典名著等古典书籍。她的儿子陈子明说,小时候听母亲对包青天、薛仁贵、武松等的故事讲得有声有色,至今念念不忘。
战乱时许新侬与舅舅舅妈和母亲失去了联系,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她写信回娘家并很快就联系上母亲,但随后的几十年仍未能与亲人相见,直至母亲、舅舅、舅妈等亲人终老都未能送他们最后一程,这些都成为老人的人生憾事。
庞广蛟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