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的钱鉴路四通八达,北至苍梧县旺甫,南往万秀区的龙船冲,往西经紫竹大桥和桂江二桥通往富民片区,是一条市郊相接的重要干道。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钱鉴路的路名是怎么得来的?其实,位于这条路上的雕塑以及景观,已经把答案告诉了大家。
在桂江河畔、二桥东处的道路旁,立有一尊“崇宁重宝”铜钱雕塑。不远处,还有一座“钱鉴公园”,其入口处也有铜钱景观标志,这处景观以高约4米的大铜钱为主景,上面雕刻着“钱鉴公园”4个大字。在大铜钱两旁,还搭配有两个小铜钱,上面分别雕刻着“崇宁重宝”和“熙宁重宝”的字样。古色古香的“崇宁重宝”铜钱雕塑,以及“钱鉴公园”铜钱景观标志,清晰地反映了这样一个信息:钱鉴路名的由来,与宋朝时梧州的一段钱币历史有关。
钱鉴路有梧州元丰监遗址
钱鉴路在二桥东周边的沿江一带的区域,原是宋代时期梧州元丰监铸钱遗址所在地。梧州历史研究者陈侃言在《史识梧州》一书中介绍说,梧州钱监(开办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故称梧州元丰钱监。当时全国设有钱监26处,江南地区有“衡、舒、严、鄂、韶、梧”六大钱监,其中的“梧”指的正是梧州钱监。仅崇宁五年(1106年),梧州元丰监铸钱就达18万缗。宋代铸钱遗址中,梧州元丰监是目前国内能够确定地址的唯一钱监。
据《梧州市志》记载,梧州元丰监遗址面积约占2万平方米。1964年,广西博物馆和梧州博物馆共同发掘清理遗址时,发现铸钱的炼炉、操作坑、贮水池、小水沟及柱子洞等有60多处,并出土了铜钱、铁器和陶瓷器等665件。其中,铜钱有“元祐通宝”、“圣宋元宝”、“崇宁重宝”、“政和通宝”等。现在,市民朋友到梧州博物馆参观,还能看到从该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也正因为如此,梧州元丰监遗址,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定为了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识梧州》介绍说,古往今来,钱币都是中央政府铸造颁行的,能够被定为铸钱工场的地方,其商品流通的经济实力必然举足轻重。宋朝时,梧州是南方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中心和金融中心,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加大了当地货币的流通,加之梧州自唐朝以来就有较好的铸造技术基础,宋朝把铸币工场设立在梧州,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梧州解放后首条公交线路经钱鉴
虽然曾经的梧州钱监十分光彩夺目,但后来在南宋期间毁于战乱之中,从此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寂静地沉睡在土地的深处,而钱鉴一带是更成为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
严佳宜在《梧州街巷寻踪》中撰写的《钱鉴路》中介绍道,直到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军一一九师越过十二步梯入城,解放了梧州城,钱鉴一带才终于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新发展。
梧州市人民政府先是在1951年组织修路大队,用炸药劈开了十二步梯大石山,使钱鉴一带通上了公路。后来,梧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条公交线路又从这里通过。此外,在当时陆路交通尚欠发达的情况下,一批工厂看中钱鉴路地处桂江岸边的运输便利也陆续迁入,桂江造船厂和华南船舶机械厂还在此先后发迹。直到上世纪90年代,钱鉴路里仍可看到许多老式工业厂房。
如今,钱鉴路已变身为成熟的城郊居民住宅区。不但有1路、16路、20路和21路等多条公交线路直通市中心,长途汽车客运车站、学校、餐饮小吃店以及银行、医疗诊所等便民设施也都能找到身影。
可无论外在面貌有着怎样的改变,文明遗迹都不应蜕变成风干的躯骸,而应是传承不熄的文化生命。梧州学院西江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会员余天佑认为,梧州元丰监的遗址作为全国目前唯一能够准确定位,且能挖掘出土重要生产用具及大量可确定年号的铜钱的钱监遗址,是不可多得的具有梧州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是梧州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值得保护和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