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特殊孩子平等的爱
记者作为助教,通过手势和语言学着与孩子打招呼。 朱晓毅/摄
如果说成为一名幼师,需要足够多的爱心与耐心,那么成为一名特教教师,则要在此基础上付出多十倍的爱心与耐心。9月7日,记者来到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体验特教老师与其他普通老师不一样的工作。
特教是重复的过程,重在坚持
9月7日上午8时,家长们陆续把孩子送至特教学校,记者随老师站在教室门口,准备迎接这些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
“早上好!”每一个孩子在进教室前,老师都会“拦住”他们,先让他们学会开口。大声问好,是记者作为助教,首先跟班主任李柳蓉老师学习的第一课。当老师向第一个孩子大声问好时,他“没听到”,想径直走进教室。李柳蓉又继续笑着面对这名孩子打招呼,并要求他看着自己的口型,跟着自己念“早上好”。
这次,孩子终于明白自己需要回应,虽然说话含糊不清,但他仍然一遍遍地跟着李柳蓉念,直到每个音节基本能听清楚。
记者留意到,李柳蓉向孩子问好时,都是放慢速度,表情和笑容都略显夸张。李柳蓉告诉记者,因为这些孩子专注力十分有限,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让孩子留意到老师的情绪和指令。
轮到记者“实习”向孩子打招呼。虽然记者表面故作镇静,但是心里在不停打鼓,不知道能否得到孩子们的回应。也许是由于记者声音小、面孔生,孩子略显羞涩。于是,记者再次鼓起勇气,学着李柳蓉刚才的示范,向孩子大声问好。终于,在李柳蓉和孩子家长的提示下,记者听到了孩子的回应,虽然只是小小一个“wo”的音节,但只要是孩子发出的,就觉得很满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直到和最后一个孩子打完招呼进入教室,以上过程重复了一遍又一遍。原来,最简单的一个问候,孩子们也需要反复练习。
李柳蓉告诉记者,目前,在她的班级正推行一套新的教学方法,即人性化教育,通过互动、服从指令、奖励等形式,让孩子明白生存需求,进而学会生活自理,再慢慢发展提高。而一天的课程,基本也是围绕互动、服从、生活整理这三项内容展开。由于才开学不久,因此,教学内容先从基本的礼貌问候开始,向老师问好,向同学问好,先培养孩子的开口意识,做得好就可以获得一份小礼物作为奖励。
然而,李柳蓉说,一天两天的重复练习,在特殊教育中已经不算什么困难,最难的还是:即使今天教会孩子打招呼,隔天也许孩子就忘了,有时辛苦教了一个学期的知识,放完假回来又是从零开始。因此,特殊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是重复而且漫长的,必须长期坚持教育。
特教是一种挑战,需要耐心
一个班级,八个孩子,就有可能存在八种不同的情况,有的是自闭症,有的是智力障碍,还有的是肢体残疾等,每个孩子的病情和严重程度都不一样。李柳蓉表示,面对不同的孩子,老师会遇到不同的状况,这本身就是一种挑战。为此,特教老师的办公室也专门设在教室里,以便随时可以观察到每个孩子的情况。
倾谈中,记者突然发现李柳蓉的手臂上,有一块红肿的淤青。原来,这是昨天她被其中一个孩子咬伤的。至于孩子为什么要咬老师,这个问题,李柳蓉无从解答。“原本和孩子玩得好好的,可能下一秒,孩子就会出现‘暴力’行为,比如打人、撞人等。包括我在内,很多特教老师都受过伤。”李柳蓉分析认为,孩子们的“暴力”行为本意并非是想伤害老师,可能他们想表达一种信任你、喜欢你的情感,只是还不懂控制自己的行为。
上课被学生喷口水、替学生擦鼻涕、满操场追着学生跑……这些一般人觉得难以忍受的事情,特教老师都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可以从容应对。而很多简单的知识,普通孩子只要教一遍就可以掌握,特教老师往往需要比普通老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却往往依然得到的还是孩子茫然的眼神。
“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教学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种自我挑战。只要孩子们有一丁点的回应,老师们也会感到莫大的成功,而这也是属于我们特有的幸福感。”李柳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