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心思让村娃“脱英盲”
记者体验乡村英语教师工作,与学生边打乒乓球边复习英语单词和句子。 于炳雄/摄
如今的农村经济和文化正在腾飞,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与城市的生活水平相比,仍有诸多不足。由于农村孩子的家庭文化背景及物质条件相对落后,孩子想要走出山村,勤奋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而这条出路的引路人——乡村教师,意味着需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奉献。
9月7日,记者走进旺甫镇老义中心小学,体验乡村教师于炳雄的教学工作。
自创“课堂+游戏”教学模式
旺甫镇老义中心小学距离旺甫镇22公里,记者当天从市区出发,历经超过60分钟的车程才来到学校。整个学校约仅有四个篮球场大,包括两栋教学楼、一栋教师宿舍、幼儿园、食堂等。走廊和教室的墙壁已经变得斑驳,有些教室窗户的玻璃缺失。
当时,全校学生都在做早操,操场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其中一个角落还有两张乒乓球桌和一个摩托车停车棚。
于炳雄今年才30岁出头,这个学期担任四年级、六年级共四个班的英语教师。但在英语教学上,他可一点也不生涩,无论在教学过程还是与学生相处,他都得心应手。
于炳雄的课第二节才开始,此前,记者在他的指导下熟悉课程。他将一份特别的任务分配给了记者:“待会我们到四年级2班上课,前面30分钟我来上Lesson 1,后面10分钟,你带他们到操场打乒乓球,考单词或句子。”
“到底是上英语课还是体育课?打乒乓球怎么考单词?……”记者心里顿时冒出了几个问号。
原来,这是于炳雄自创的“课堂+游戏”英语教学新模式:玩中学,学中玩。于炳雄坦言,乡村学校的英语教学从2009年才开始普及,而且,这些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是“英盲”,既辅导不了孩子作业,也提供不了练习的环境,英语全靠老师在学校教导。所以,在课堂40分钟内,老师要完成读、认、写、听所有教学任务,为了增加趣味性,就加入了户外游戏的环节。
在备课的半小时内,记者用笔把准备要教的单词和句子一一记在笔记本上,偶尔有几个学生回头偷偷瞄了我几眼,本来略显紧张的我,心跳突然加速了不少。
等于炳雄的授课时间结束,记者带领学生来到乒乓球台旁。
“Hello!I am Miss Wu,nice to meet you!”
“Nice to meet you,too.”学生们马上用上了刚刚学的新句子。
“Very good!”记者忍不住向学生们竖起了大拇指,孩子们纷纷露出灿烂的笑容,似乎对记者也没有那么抗拒了。
“我们来玩三局两胜,输的人要说出两个英语单词或句子。”刚开始的几个球,记者轻松就赢了,但后来想想,总不能老是赢,要适当示弱。突然,记者把手一抖,球“飞”到了一个男孩的头上,大伙“哈哈哈”地笑开了。这时,当记者再问“Who can”的时候,抢着举手玩的学生就由三两个变五个、十个了。
与学生做朋友培养学习兴趣
学校一天有六节课,于炳雄一般用两节课上课,两节课改作业,一节课备课,再加一节课整理教材资料。由于教学内容跨越两个年级,要想在每一节课完成当堂的教学任务,于炳雄有一个诀窍——与每一个孩子做好朋友,让孩子主动学、愿意学。
改完作业的于炳雄对记者说:“下课后,你去跟这几个学生聊天,熟悉熟悉,午饭后,他们要重写单词、练口语。”见记者不太理解,于炳雄说,农村孩子下午放学后大多要帮家里做家务或干农活,指望他们回家写单词、练口语是不行的,很多学生的家距离学校很远,回家经常要走一个小时,家里也没有这样的英语学习条件,因此只能利用学生中午在学校集中吃午饭、休息的空余时间,老师义务兼职起家教的责任,与学生成为好朋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你家住哪里?走路要多久?中午吃了什么?……”记者跟吃饱午饭的学生们聊起来了。一会儿,他们“反客为主”好奇地问起记者来:“你几岁了?是哪个村的?为什么戴眼镜……”聊着聊着,我们都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中午12点多,学生们在于炳雄和记者的辅导下,乖乖地将做错的作业一一改正,有的互相练习英语对话。而牺牲午休时间来辅导学生,这大概是中午留校的乡村教师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