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莫萍 张永勤)培育好产业项目是实现“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也是许多贫困村的“短板”。今年以来,我市推出一系列金融扶贫政策,扶贫小额贷款评级授信金额累计超过13.6亿元,各地积极探索科学使用贷款,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脱贫。
种植能手“传帮带”
处暑过后,秋季瓜果迎来丰收。“这批香瓜约有500公斤,按目前2.2元的收购价计算,能有2000多元收益。”8月30日,看着满地成熟的香瓜,岑溪市糯垌镇古河村贫困户莫建斌高兴地说。
今年初,种瓜能手刘灿华在古河村承包70亩土地种植香瓜,夏季首轮收获收益可观,这让一直在果园务工的莫建斌看到了致富希望。6月,我市各项金融扶贫政策落地实施,莫建斌果断抓住机会,向当地农村商业银行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筹备种植香瓜。刘灿华获悉了莫建斌的家庭情况后倾力相助,不仅在果园让出20亩空地,还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莫建斌的后顾之忧。
古河村驻村第一书记莫卓昕介绍,目前全村共有22户贫困户申请了扶贫小额贷款,除部分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将贷款投资到农业龙头企业外,大部分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投工投劳等形式参与村中种养能手的经营项目。各种养能手分别带领数户贫困户组建帮扶小组,各小组发展成形后再整合到村中的专业合作社,这样既能帮助种养能手快速获得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又能使贫困户学到技术并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
产业布局“短平快”
走进藤县埌南镇双底村贫困户黄威福的家庭鹅场,3000多只50日龄的狮头鹅在棚舍外成群结队地或抢食鲜草、或跳入池塘纳凉。8月29日,黄威福将2000多只鹅售往广东市场赚了60000多元,让其他贫困户看到了养鹅的“钱景”。
黄威福属于“因病致贫”贫困户,他为父亲治病花去了大部分积蓄,妹妹还在上学。2012年,在外地打工的黄威福回乡养鹅,但因几年来家中开支大、银行贷款利率高等因素,他想扩大养鹅规模的打算一直未能实现。如今,已积累丰富养殖经验的黄威福等来了金融扶贫政策,他通过申请小额贴息贷款,解决了部分流动资金缺口,及时补充存栏。近日,黄威福邀请村中其他贫困户申请扶贫贷款,融资建设孵化场,准备“大干一场”。
双底村党支部书记梁桂标介绍,村里在发展砂糖橘产业的同时,紧盯市场需求,引导村民适度发展百香果、果子狸等“短平快”种养项目,填补基础扶贫和产业扶贫产生盈利的时间间隙,创造更多增收途径,提振村民创业信心。
■记者手记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发展适度规模的特色种养是贫困地区实现短期脱贫与长效增收的“快进键”。俗话说“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各地在用足、用活、用好金融扶贫贷款政策的同时,还充分发掘本地特色资源和种养人才资源,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引导贫困户把贷款用到实处,开发了一批好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