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老被谣言刷屏公民科学素质要提高
广西出台“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到2020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达到7.16%
面对“抢盐风波”能否不参与,看到微信圈里的谣言会不会盲目转发……这些是反映公民科学素质高下的具体表现。反映一个地区公民科学素质高低还有一个国际通行的数据指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近日,我区印发“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达到7.16%。
科学素质让人理性应对问题
2011年,日本因地震引发核电站泄露事故,结果在我国多地引发抢购食盐风波;某国际餐饮连锁企业,每隔一段时间总会被爆出“养殖的鸡吃了激素能长出3对翅膀4条腿”;微信朋友圈里,“无籽葡萄是因为涂抹了避孕药”等视频时不时会出现,“为了你身边的人,请扩散……”,类似的标题党也经常在刷屏。
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公民的科学素质问题。科学素质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他能否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不轻信谣言。
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都达标的公民的比例。
200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1.6%,2006年起我国实施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经过努力,2010年这一指标达到3.27%,2015年这一比例为6.20%。而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定在7.16%
2015年3~8月我国进行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根据抽样调查结果,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25%。广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全国排名从2010年第八次调查时的27位上升至24位。
在该次抽样调查中,我区体现出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公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高;超过半数的广西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等特点。
2020年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是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由2015年的6.20%提升到10%以上。我区的目标则是由4.25%提升到7.16%。
我区的这一目标数字并不是“拍脑袋”出来的。根据自治区科协有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达到7.16%”,这一比例指标数据是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测算的。它是依照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的发展规律,通过对美国、欧洲等创新型国家和中国20余年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的分析,结合广西2010年和2015年调查结果计算得出的。
“精准”科普,因人群而异
为了实现“7.16%”,广西出台的“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和五大支撑体系,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根据对青少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农民、城镇劳动者等不同对象,来“精准科普”。
比如对青少年,采取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推动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创造。
对农民,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加强农村薄弱地区和重点人群科普工作;在城镇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把科学素质教育贯穿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考核录用各个环节。对社区居民则是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
数据说话
2010~2015年广西人科学素质提高较快
■200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22%
■2010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39%
解读:提高了0.17个百分点
■2015年广西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25%
解读:比2010年大幅提高了2.86个百分点,增幅全国第三。缩小了与全国(6.2%)的差距,差不多达到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4.59%)的平均水平。
■全国数字:2005年1.6%;2010年3.27%;2015年6.20%;2020年目标10%以上。
(记者 佘鸿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