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英在课堂上向特殊学生讲解语文课。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雨燕 摄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雨燕 通讯员 乔东宁
12月7日上午7点50分,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教工作者陈群英走进教室,收拾好教具,等待她的学生来上课。在语文课堂上,陈群英熟练地用手语配合语言来表达她的意思,虽然她的学生都不能用正常的语言回应她,大多数时候学生们除了手语表达,就是发出“啊啊”的气声,但是陈群英依然在手语外,坚持同步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她相信,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环境,或许能让孩子们更好地融入这个世界。
初到学校既当老师又当妈
2004年,陈群英从普通学校调到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陈群英,曾经对如何照顾这群特殊的孩子一窍不通。
“刚来到特教岗位上时,学校先让我担任培智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第一天走进教室的场景仍令她难以忘怀:“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啊:智力低下的、自闭多动的、脑瘫行动不便的;课刚上了一半,就有一个孩子尿了裤子……”这情景令陈群英感到不知所措,“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呆滞的眼睛,一张张可怜的面孔,母爱的天性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照顾好他们,为这些残疾孩子开辟一条人生的坦途。”
班上很多智障孩子一点儿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训练,在孩子自理能力形成之前,几乎所有的事都要老师亲力亲为。“我从指导孩子吃饭,穿衣服,剪手指甲、脚趾甲,搀扶上厕所,帮孩子换裤子、洗屁股做起,渐渐跟孩子们培养起感情,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如何照顾他们……”学校里,既当老师又当妈的陈群英迅速成长起来。2005年,陈群英开始了学习手语的“征程”,因为这一年,她担任了启聪班的语文课老师及班主任。
如今教育特殊孩子有一套
与当年相比,现在的陈群英,对于如何照顾这些孩子已有自己的一套,今年9月新接手的高年级聋哑生也难不倒她。近年来,由于聋哑生的数量逐步减少,学校将高年级与低年级的聋哑生合并成一个班级。
记者在课堂上观察到,聋哑生们的课堂与普通的课堂不同,由于表达能力有限,孩子们有时会大幅度地做动作表达自己,有时会大声喊叫来引起老师的注意,有时还会走出座位到讲台上与老师沟通……但是课堂秩序却一点也不乱。陈群英设计的课堂教学,将高低年级的课程分开,高年级孩子在上课的时候,低年级孩子就写课堂作业,反之,低年级孩子在上课时,高年级孩子就做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孩子们一有动作或一有声音发出,陈群英的目光就会投向他们,并且迅速会意,做出回应,整个课堂井然有序。
在课堂上的陈群英,手中的动作优美且准确,在学生躁动时,她一个手势就能安抚学生。谈起学习手语的过程,陈群英坦言,学习手语是一个不间断的进程,她学了十几年,仍然在不断学习和复习。“只要仍在岗位上,就要持续学习。”现在,不仅在课堂上,在生活中陈群英也潜移默化地使用手语,在与记者交谈时,她时不时地做出一些手语动作,肢体语言十分丰富。
让特殊孩子享受教育权利
从业十二年,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了,陈群英仍坚守在岗位上,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很多从特殊教育学校走出的孩子能自力更生,融入社会了。“有到广东一些汽车集团从事生产的,有到外地做皮包生意,自己经营起一间店铺的……”陈群英一一细数她的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而更令陈群英欣喜的是,社会各界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偏见正逐步消失:“十几年前,很多人对特殊教育这个行业不了解,认为在这个学校就读的孩子都是一些没有用的孩子,有些朋友还很不理解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做老师。其实学生无分好坏。”现在,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校园环境更美了,学习设备也完善了不少,特殊学生与健全适龄学生一样,都享受到了公平的教育权利。
陈群英只是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众多特教工作者的其中一员,据了解,目前该校只有一名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更多老师是从普通学校的岗位走到特教的讲台上。这群从事特殊教育的园丁,用满满的爱心浇灌着每一朵特殊的花朵,让这些孩子们同样绽放出美丽的人生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