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炳柱在猪舍中喂猪。 西江都市报记者 龙天传 摄
西江都市报记者 龙天传 通讯员 罗继源
在贫穷面前,选择认命还是抗争?身体残疾的蒙炳柱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今年43岁的蒙炳柱是梧州市龙圩区思化村的精准识别贫困户,7岁那年,一场不知名的疾病让他下肢从此瘫痪。也正是这个原因,家里贫穷的蒙炳柱,成年后一直单身一人。
12月5日上午,冬日阳光洒在思化村,不少村民走到已硬化的村道上拉起家常。“阿柱,又去喂猪啊?”记者寻声望去,一个蹲着行走的人从村口的小卖部走了出来,这个人正是蒙炳柱。
儿时的一场急病,让蒙炳柱的左腿关节莫名肿大。多次寻医问药无果后,其下肢还演变成瘫痪,无法直立行走。为了平衡身体,蒙炳柱自制了一块木头扶手,依靠脚部和木头与地面的摩擦力艰难滑行。远远看去,他就像一个身高只有1米左右的“小矮人”。
虽然人生遇到了困境,但蒙炳柱对生活依然满怀希望。每天早饭过后,蒙炳柱就带上饲料去喂猪、喂鸭。禽畜养殖,是蒙炳柱为了早日脱贫,在今年才干起来的“第二项事业”。
蒙炳柱的“第一项事业”是在村口开小卖部。十年前,他利用借朋友的钱开起小卖部,平时主要卖一些日用品和零食。蒙炳柱对记者说:“我经营小卖部每月能有2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政府对残疾人和贫困户的相关补助,每月收入共约400元。”
这两年,看到村里人都在努力增收,蒙炳柱的心不禁又泛起了涟漪,他不断琢磨着养点什么再增加收入。“有能力脱贫,我就不能闲着。” 蒙炳柱说。
今年,在村中友人的介绍下,蒙炳柱看中了饲养家禽比较容易上手和风险小的特点,于是,他向对方借来5000多元,在6月份购入6头猪苗和部分鸭苗开始饲养。
按照计划,明年春节前后,蒙炳柱饲养的首批肉猪就可以出栏。目前,已经有屠宰户前来与他洽谈订单。他粗略算了下:如果首批猪鸭能够顺利售出,结算完相关欠款,他就会有5000元的盈余,这样,下一个养殖周期的启动资金就有了。“只要自己继续努力下去,生活总会得到改善。”
另外,蒙炳柱作为一名精准识别贫困户,他在苍梧县农信合作联社广平信用社的帮扶下,顺利从金融部门贷款50000元,并“入股”到龙头企业。未来三年间,蒙炳柱每年都可以获得4000元的“分红”。
眼看距离脱贫目标越来越近,蒙炳柱更加坚定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阳光总在风雨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