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民主社区管弦乐团在中山纪念堂前举行首场演出。(朱元冬/摄)
西江都市报记者 朱元冬 通讯员 李张林
3月28日上午,在中山纪念堂前,一场名为“中华情 民族梦”的音乐演唱会在此上演。《军民团结一家亲》《鸿燕》《歌唱祖国》等多首曲目表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掌声。如果不仔细了解,大家可能猜不到,这样颇具专业水平的演出,竟来自一支社区乐团——梧州市万秀区民主社区管弦乐团(下文简称“民主社区管弦乐团”)。当天,民主社区管弦乐团正式成立,并举行了首场演出。
定期排练保证演出水平
在剧院里聆听管弦乐团的演出,对于许多市民而言,不算什么新鲜事。但在社区里组建一支乐器配套齐全、演职人员充足的管弦乐团,这样的事情则较为鲜见。而这支由万秀区城中街道办事处民主社区民族之家组建的管弦乐团,成员多达七十多名,还细分为乐队和歌队两个部分。
4月5日20时,民主社区管弦乐团的成员集中到原梧州市新闻剧院排练。每周两晚的固定排练,是为了确保乐团的演出水平。
剧院既封闭又空旷,在这里奏乐和演唱,最能听清乐队每种乐器和歌队每个声部的“表现”。当晚排练的曲目是《共圆中国梦》,演奏者手持乐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乐队指挥霍钊然一边指挥,一边聆听每个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旦发现出现走调或者节奏不对的情况,他会在每个音乐小节结束后提出并指导改正。而在另外一边,歌队队长林焯云也在领着一群歌者练习歌曲的演唱。直到乐队和歌队的排练都逐步进入状态,两者再进行配合排练。
“牛杂乐队”奠定良好基础
“排练辛苦但很快乐”“音乐让自己变得年轻”……谈及乐团的排练,成员们都没有怨言。民主社区管弦乐团的成员平均年龄63岁,他们当中大部分是从各行各业退休的员工,卖肠粉的、办工厂的、开长途汽车的等等。由于共同的爱好,他们在退休后聚集在一起,一圆自己的“音乐梦”。要成立一个上规模的管弦乐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民主社区管弦乐团的前身——梧州市健乐轻音乐团,为民主社区管弦乐团的正式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梧州市健乐轻音乐团”这个名字可能让人觉得有点陌生,但说到它的别名——“牛杂乐队”,一些住在河东片区的群众都曾有所耳闻。从2008年起,在建设路法院里28号的全胜美味牛杂店内,几乎每到晚上就会有一批音乐爱好者聚集于此吹拉弹唱,吸引许多街坊驻足欣赏。街坊们都称呼这支乐队为“牛杂乐队”。
该牛杂店的老板,也就是民主社区管弦乐团团长黄锦泉说,“牛杂乐队”由一些音乐爱好者自发组成,近十年来,活跃在梧州多个公众演出场所,也多次参加梧州宝石节旅游嘉年华、璀璨广场等活动。成员都是普通群众,大家都主动为乐团的发展出资出力,乐器是成员自己购买的,排练等经费也多是大家自掏腰包。
经过多年的发展,“牛杂乐队”的成员人数不断增加。圆号演奏者彭以泽说,虽然大家都上了年纪,但勤奋好学,不少成员自学成才后,积极主动加入乐队。
多方助力让乐团有更好发展
为了让乐团有更好的发展,不断提高演出水平,在万秀区委统战部的指导和民主社区的支持下,3月28日,梧州市万秀区民主社区管弦乐团正式成立。
民主社区党支部书记余家敏表示,管弦乐团是社区的一张新名片,为居民群众带来了美妙的音乐,丰富了大家的业余文化生活。“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拓宽乐团的表演渠道,在为一些节庆活动提供演出的同时,也在提高青少年欣赏和学习高雅艺术水平方面作出努力。”乐团团长黄锦泉说。
万秀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韦德成说,在社区里成立这样一支人数上规模的乐团,在梧州市来说并不多见。今后,城区政府相关部门将继续大力支持乐团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