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罗银妮
今年清明节已经过去。慎终追远,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在梧州,文明、环保的拜祭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人们扫墓仍习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使得各处灰烬遍地,甚至出现清明时节“火纷纷”的情况。
如何让人们多献鲜花、少烧鞭炮纸钱,如何将清明节传统文化和民俗与现代文明活动结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文明方式渐被接受
传统拜祭仍为主流
在今年清明节期间,记者走访松鹤园和仙风山公墓园发现,随着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绿色殡葬方式,鲜花拜祭等文明拜祭方式已逐渐被人们熟知并接受,但燃放鞭炮、焚烧纸钱、摆供品等传统拜祭方式仍是主流。
4月4日清明节,记者沿着松鹤园走一圈,园内鞭炮声此起彼伏,各拜祭区烟火不断,空气里弥漫着燃放鞭炮和焚烧纸钱的气味。为避免可能出现的伤人及环境污染情况,园方安排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拜祭区巡查,引导市民到鞭炮池燃放鞭炮,同时准备大量铁桶供祭扫市民焚烧纸钱、燃放鞭炮使用,并增加保洁员清扫拜祭活动产生的垃圾。
据了解,清明节期间,我市发生十多起山火,主要是上山祭扫群众用火不慎,在燃烧鞭炮、烟花或纸钱时引燃周边枯草等可燃物所引起的。所幸,这些山火都被及时扑灭,未发现有人员伤亡。燃香烛、放鞭炮等寄托哀思的传统方式,已演变成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
可喜的是,在拜祭人流中,采用文明拜祭方式的人越来越多。手捧鲜花走进墓园的祭扫市民增多,比起燃烧纸钱留下的灰烬及烧香时的烟雾缭绕,鲜花的馨香与庄严肃穆的墓园显得更为和谐。松鹤园持续开展的“鲜花换鞭炮”“思念墙”活动反响不错,市民咨询率和参与度逐年提高。在“壮族三月三”和清明节期间,700多束鲜花被换走,“思念墙”上也贴满思念寄语。
此外,记者获悉,自2013年自治区民政厅举办骨灰撒海活动以来,我市参与人数逐年增加,至今已有近100名逝者家属报名参加。“在花坛葬、海葬等绿色殡葬方式参与度上,南宁、北海等地报名人数大概是梧州的两倍多,参加者多是市区市民,县(市)较少。受客观条件制约,目前梧州并不具备开展这些活动的条件。”松鹤园有关负责人雷先生介绍。今年,市民政局加大宣传力度,清明节期间松鹤园各处张贴绿色殡葬宣传册、挂画,并长期接受市民咨询、报名有关活动。
清明不忘缅怀先烈
丰富发展节日内涵
自古以来,清明节不仅拜祭先人,也尊崇英烈。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认为,清明是祭祖的时节,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缅怀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民族英雄以及具有优秀民族文化品质的先贤,这为清明节赋予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彭志创还认为,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文化。在拜祭先人的同时,缅怀革命烈士,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和富强国家,能增强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清明节期间,我市不少机关单位、学校、社区到珠山纪念碑广场组织开展祭扫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传承先烈的英雄精神。党员、团员们学习革命烈士流血捐躯的斗争故事,静立默哀、敬献花圈,寄托缅怀之情;不少梧州革命烈士的后人家属来到市烈士陵园,在烈士墓碑前肃立静哀,深情鞠躬,并轻轻放上一束菊花,追忆他们光荣的一生;市文明办也倡导各中小学生参与“网上祭英烈”活动,为先烈献一束花、写一句感言表达缅怀之情,引导学生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精神。
缅怀逝者,重在真诚;拜祭先辈,贵在“走心”。时代不断发展,清明的文化内涵不断得到丰富,烧鞭炮、纸钱等传统拜祭方式也经一代代传承下来。对此,彭志创认为,去除殡葬陋习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刀切”,我们在保持对传统风俗尊重的同时,应倡导文明、有序、健康、环保的祭扫方式,让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与现代文明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清明文化的内涵,让清明节更富生命力和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