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高考不到已经30天了,部分考生开始焦虑情况,各种小状况频现:成绩不稳定、上课注意力没法集中、感觉身体越来越疲劳……针对各种状况,梧州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韦英给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们给出了点评和心理调整的建议。
找准原因有针对地解决
案例一:小烨(化名)是梧州高中一名理科考生,平时成绩不错,但他在第一次模拟考中没考好,之后,小烨因为担心再次考砸,压力很大,上课、做习题都无法集中精力,致使在之后的第二次模拟考试中又考砸了。现在距离高考不到一个月,小烨很焦虑,担心高考考不好,考不上心仪大学。
点评:现阶段,很多考生都会进入疲劳期,出现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
这时候,考生要静下心来,分析自己的“高原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通常引起“高原反应”有以下原因:长期的高强度学习、身心疲惫,学习方法单一、考试心态不好,基础不扎实,知识积累较多、但是难点未能突破。
考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果是因疲劳引起的,则要调整作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例如,在短暂的课间到教学楼下晒晒太阳,或者听一首悠扬的音乐,帮助自己迅速转换意境,使精神得到有效的放松。如果是因基础不扎实引起的,则要对自己的考卷进行分析,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查漏补缺,并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完整和全面;如果感觉自己的知识已经有所积累,却很难突破时,不妨变换一下学习方式。最后,考生的学习心态很关键,每天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并找出一两个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使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迎考。
积极自我暗示唤起内在动力
案例二:小丽(化名)是梧州八中一名文科生,由于觉得自己成绩普通,所以存在自卑心理。到了高三后期,看到同学有进步,而她的成绩却始终停滞不前,更是越来越不自信,几次模拟考试都没考好,甚至感觉周围的同学都在议论她,于是产生焦虑,害怕高考会被其他同学甩在后面。
点评:考生要建立自信心,短期内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增加信心,唤起内在的动力。
考生可以从自己近期的生活、人际关系和自身的状态,找到几个正面的积极的自我评价,例如:“嘿,好样的,干得不错!”“你真棒,你能行!”“我很清楚这次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这次高考我有几个科目比较占有优势”等。要抓住任何机会,及时给予自己欣赏与肯定,哪怕取得一些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有效地肯定自我,唤起内在的前进动力。
及时与父母做好沟通
案例三:小源(化名)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期望他能考上好的大学。这样一来,父母免不了经常唠叨,有意无意地给小源造成了压力,使他觉得烦躁苦恼。现在越接近高考,小源的压力就越大,他担心高考中无法达到父母期望。
点评:许多学生因在生活、学习中存在因与父母沟通不顺畅而感到苦恼,究其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彼此立场、观点的差异。为了改善这种状况,考生不妨学会“换位思维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将心比心”,毕竟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考生最好要和父母好好沟通,告诉父母自己学习的计划、奋斗方向,或者是自己的焦虑和担忧,让父母安心的同时,也争取得到父母的体谅。
此外,作为父母不用太过催促督促考生去学习,多给考生一些空间和包容。可以跟孩子表达一下对孩子辛苦备考的理解和疼爱,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为孩子准备喜爱的菜肴,分享一些好听的歌曲,或是生活中的乐事,允许他们在周末的时候适当放松心情。
西江都市报记者 万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