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到来,对每个考生来说这都是一道关口。因此,考前的紧张气氛几乎对每个考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一部分考生心理素质相对好一点,能自觉地把压力转化成动力,而另一些考生则因为受考前紧张焦虑心理的影响,有的紧张失眠,有的焦虑不安,有的甚至产生厌倦情绪。一想到所剩无几的时间,一想到气氛庄严的考场,他们会手心冒汗,心跳加速,因此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胜的重要法宝。
根据心理学家长期的心理辅导实践和研究,有利于临场考试的心理状态可表现为:自信、轻松、愉悦或适度的激动、注意力集中、精力充沛等。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下,平日的知识积累、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等都得以充分发挥,必然会取得好成绩。那么,考生怎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考试呢?
要正确认识考前焦虑
一是要正确认识考前焦虑。根据心理学研究,适度的焦虑和紧张对集中注意力、发挥技能、提高效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导致人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情绪反应,如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心烦气躁、情绪不稳等。考前过度的焦虑和紧张会造成考生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思维迟钝乃至大脑一片空白等现象。积极乐观的思维会对人产生积极的暗示,进而产生有利的情绪;消极悲观的思维则会产生消极的暗示,进而产生不利的情绪,因此,改善思维模式可以优化情绪、调整心理状态。
二是要强化自信。不管你现在是成绩拔尖,还是跟别人有一定差距,千万别忘了每天都带着自信心起床。不论个人情况怎样,每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的同学基础扎实根底深,不论考题如何变,都能正确答题;有的同学思维灵活敏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理解能力强,对有创新的考题尤为适应;有的同学阅读面广,视野开拓,心理素质好,抗挫能力强,善于超水平发挥。不管怎样,在考试前夕,对于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不要过多自我责备,要多想想自己的长处和潜力,激发自信心。在现实中,自信不一定能让你成功,但丢失信心就一定会导致失败。很多成绩优秀的同学在高考中失利,不是输在知识能力上,而是败在信心上。
注意正确的复习方法
平时一定要刻苦学习,随着考期临近,考生可减慢学习速度,使自己从身体到精神都放松一下,有意识地养精蓄锐,保持旺盛的精力去迎接考试。同时,在考前要保持好自己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不要太饱。考前几天要逐步把生物钟调整为早睡早起,以保证考试期间精力充沛、头脑清醒、思路通畅,潜能得以发挥。考生考前还是要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不要“开夜车”,力争保持日常节奏和一份平常心,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考试。
保持考前良好的情绪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是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良好愉快的心境,有助于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克服困难,提高答题效率。相反,紧张、消沉、倦怠等不良心境,会使大脑神经通路处于抑制状态,使回忆、思维发生障碍,阻碍答题进程。考前的学习情况,以及来自学校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均会直接影响考生考试情绪。考生要尽量不被外部环境所影响,乐观坦然面对考试,多想好结果,努力稳定自己,树立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稳定考前心态。考生应试时,不去设想考试结果,把精力和时间用在分析题目和开拓思路上,而不是盘算得分多少。
进行一些身心放松活动
考生考试入场前,如仍处于紧张状态,可做几次深呼吸,做两节广播操,哼几句流行歌曲,想点使自己高兴的事,通过积极参与同学间谈笑来转移注意力,冲淡紧张情绪。考生进入考场后,不需理会别人的表情和反应,应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把视线集中在教室前的某一个点上,凝视1分钟左右,什么都不要去想,让情绪稳定下来。如考生在考场过度紧张,可先停笔,做一些身心放松活动,可调节紧张状态,待情绪稳定后再继续答题。能使身心放松的活动有多种,如想象放松法:想象自己心灵深处有一汪湖泊,湖泊十分平静,没有波澜、涟漪,湖畔有鲜花、树木等,可使神智更加清醒;调整呼吸法:微闭双目,深深呼吸,使自己心平气静;三调并重法:调身、调心、调息可同时进行,辅之动作,用双手轻轻压合谷穴位,有利于考试紧张快速放松。放松训练:适当呼吸,从手臂开始,再按头部、颈部、胸部、肩部、腹部、臀部、大小腿、脚趾肌肉的顺序,交替收缩、放松骨骼肌肉,体验肌肉松紧程度。
(作者系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卫生学主管医师 王伟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