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梧州城演义⑥】唐朝改郡设州 梧州从此得名
2017-05-31 11:05    梧州日报   记者 全淦枚

    唐朝改郡为州,苍梧郡被撤,“梧州”之名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随后在历代得到传扬,被沿用至今。唐之梧州,得秦汉发展之基础,借以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谓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全面绽放,较之秦汉,水平更向前迈进一大步。虽然其时,中原大都市持续崛起,经济东移,但岭南之隅的梧州厚积薄发,以自身魅力不断发展,依然是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个重要都会之城,在唐代历史的长河里散发着耀眼的光辉,为尔后历代梧州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一页页地翻开那如迷雾般的历史画卷,我们有幸得以与唐代的梧州相遇,看悠悠青史重现往昔灿烂,那政通人和、民康物阜的社会景象依然令我们为之感叹。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全淦枚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

    A 改郡为州,“梧州”应运而立

苍梧王城复原模型图(现存于梧州市博物馆)。陈远祯 摄

    经过无数次前人探寻,后人追踪的深入研究,古之苍梧,便是今之梧州。但从苍梧王城到苍梧郡,“苍梧”之名一直是梧州之地的称谓。伴随着一代代梧州人成长,引无数人为之骄傲、吟诵赞叹的“梧州”之名,究竟又是何时出现的呢?这其中又有何种我们不为所知的因缘?

    在不可避免地经过了一番战乱后,唐室政权确立。为了利于中央管辖,拨乱为正,李唐自然便作一番整改。唐慕汉制,当权者便下令天下改郡为州,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肖铣,置梧州”(见《旧唐书》),所以使用了数百年的“苍梧郡”之称,就在这种大背景下改为“梧州”。此后,虽有变换更改,但“梧州”之称最终得以沿用至今。

    随后,梧州统领苍梧、豪静、开江三县。在贞观八年(634年),又割据藤州的孟陵、贺州的绥越来属。但“梧州”之名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复称苍梧郡,管领苍梧、戎城、孟3个县。几年后,在乾元元年(758年)才称回“梧州”。兜兜转转,改了又改,最终“梧州”之名得以留下来,随后一直为州、路、府、县治所。

资料图

    州实际上仍是统县政区,唐朝地界辽阔,州数本来就不少,又加上唐初经常对归顺者进行封赏,所以州数越来越多。由于唐朝的统治范围、统治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都高于秦汉,州数一时很难缩减,况且地就这么大,中央集权当然受阻了。眼看着中央管理几百个州越来越吃力了,大小问题层出不穷,唐太宗日夜皱眉,最后经过一番考量后,便模仿汉朝的13州,按基本交通路线划分为十道,以监察地方。贞观元年,梧州隶属岭南道,作为州治管辖一方。

    由苍梧郡改为梧州,有人就会有疑问了,为何使用“梧州”二字,而不是“苍州”或者其他字来命名?

    据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金源研究推测,“梧州”二字,应该是根据当时梧州的地方特色来取名的。他认为以“梧州”命名有三种原因:

    一是当时梧州原是苍梧郡,可以猜得出来的是,“梧州”中的“梧”字,应该是取自“苍梧”一词。至于为何取“梧”字而不是“苍”字,是出于地名不重名的原因,因为当时已有沧州,故选择“梧”字,苍梧郡改为梧州。

    再者可能与当时梧州本土的仓吾族有关,因为仓吾又称苍梧,是中国南方百越民族中一支古部族名,主要生活在浔、桂两江沿岸。从民族之名中取字立州名,也不是不可能的。

刺桐花(网络图片)

    第三个原因,则是可能与梧桐树以及刺桐花有关。陈金源表示,当时的梧州随处可见梧桐与刺桐花的身影。梧州不乏梧桐树,上世纪90年代,梧桐树还被曾当选为梧州市市树。至于刺桐花,这种如今没多少人知道的植物,却是苍梧先民的崇拜物。刺桐花,又叫苍梧花,《梧州府志·舆地志·物产》记载:“刺桐花,如木笔,稿数仗……即苍梧花也。”在我国古代,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或崇拜物,以作为民族的标志,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刺桐花对仓吾族来说是重要的存在。所以,“梧”字的选取,也有可能是参考了这两种梧州本土植物。

    B 道通南北,社会欣欣向荣

    有着前朝历代培育起来的繁荣,加上自置州后,整个梧州地区都在唐室中央政权的管辖下,太平盛世,这时的梧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个地区发不发达,首先得看它的交通情况。当时,五岭地区作为岭南连接黄河、江淮流域的重要通道,交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连接五岭南北中心城市的交通路线基本建成,奠定了以后各代的交通基础;灵渠等通道得到新修,湘桂走廊等地区,由于连接桂西羁縻州县以及安南都护府,其政治、军事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增加。此外,唐中央也下令修建了相思埭运河,沟通了柳江与桂江,并加强西江水系的疏通整治。这些中央措施都使梧州的交通网更加四通八达。

唐中央下令修建了相思埭运河,沟通了柳江与桂江。(网络图片)

    当时梧州,可走“广州—桂州—上都、东都”这条当时属于第一级的主要交通路线,溯桂江经灵渠沿湘江北上荆襄而直达当时中央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长安、洛阳。处于四通八达的岭南交通网络之中,经过梧州的水陆路交通线不在少数,得益于这些交通路网,梧州政令易达,社会发展机遇毫无疑问地多了起来。

    唐时,全国经济中心东移,岭南片区大庾岭道路开通,广州海外贸易以及珠江三角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使岭南的中心城市由梧州转移到了广州。但是,当时的梧州,再怎么比不上广州的发展,也是积存了几代的厚实发展基础,在岭南地区也是排在前列,加上当时灵渠仍为广西以及岭南地区北通长江流域的重要通道,北方人依然继续沿着这条通道大量进入岭南地区。地处西江与桂江交汇处的梧州,交通枢纽作用可想而知,梧州依然是岭南地区的发达城市,是南方重要的都会之城。

    如今说起唐代梧州经济的发展,我们依然会感到无比骄傲。当时,以梧州中转港为中心的沿江两岸经济贸易,因水路的畅通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梧州、桂州(今桂林)所产出的“桂管布”曾经叱咤风云,誉满天下,令人赞不绝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十分喜爱“桂管布”,写下“桂布白如雪,吴锦软如云”的名句,将桂布与吴锦相提并论,大赞桂布质量上乘。

1978年在梧州市旺步鲤鱼山出土的唐朝文物——群人像堆塑陶魂罈。

    不论哪个朝代,人民群众都懂得利用一切资源去提高生活水平。唐代,梧州人民善于发现商机,创造生活。当时,梧州拥有较多的矿物质,尤其产银和白英石,加上丰富的江河和山地资源,以及盛产荔枝、嘉鱼等特色物产。依山傍水,通江达海,梧州人民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发展传统产业也积极谋求新产业的发展,一边种田、捕鱼,一边出海贸易,与国内外进行经济、文化交往。可以想象,当时的梧州,贸易往来的繁荣昌盛。

    西江、桂江、浔江三江流水日夜东流,江面上航运也不停歇。梧州本地商人以及外省商贾,乐此不疲地在梧州中转货物,既沿着桂江、灵渠通道北运中原市场销售,也远赴海外市场贸易。特产货物整船整船地运出,然后又一船船地将外来物品满载而归。码头上,买卖你来我往,江面上货船如织,入目皆是船,繁华盛景一再让人惊叹。

    C 文化交融,“道佛”遍地开花

    唐之梧州,也是岭南的文化中心城市之一,梧州的人民群众除了在物质上可以随意地享受着生活的美好之外,还因为文化教育的提高以及不同文化的传入与碰撞交融,可以拥有文化精神上的多元享受,生活幸福感也是满满的。尤其是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在当时的梧州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受到人民群众所欢迎,修建了大量的寺庙、道观,著名的光孝寺、白鹤观就是在那个时期修建的。

白鹤观修建于唐朝,一直屹立在桂江边上,见证了道教文化在梧州的传承、发展。

    当时的梧州,由于水陆交通的通畅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宗教文化资源传入后便如一朵灿烂的花朵,长开不衰,又如树茂根深的大树,一扎根梧州这片丰腴的土地上后,便开枝散叶,不断壮大,风雨千年,依然屹立在梧州的大地上。

    唐朝时,梧州重视道教的发展,道教文化深入民心。而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梧州现在闻名的道观白鹤观得以留存下来,为传播道教文化而服务,也有他的一份功劳。这个人就是郑畋,一个出生于荥阳郑氏,考中进士后在藩镇幕府为官,后被贬梧州,重修白鹤观。

    郑畋才思敏捷,有如玉之美,倜傥风流,二十岁时便进士及第。《唐诗三百首》选有他的一首七言诗句《马嵬坡》。此诗以“马嵬事变”作为背景,诗中对玄宗既有体谅,也有婉讽,人们一看到这诗都拍手受称赞,认为郑畋写得很好,说他有“宰辅之器”。后来,他果然成为翰林承旨学士。870年(咸通十一年),宰相刘瞻因进谏惹怒了唐懿宗,被罢免相位。耿直的郑畋在领旨起草罢相诏书时,因对刘瞻多有褒美之词,在韦保衡等人的谗言下,被贬为梧州刺史。

    就这样,郑畋来到了梧州。碧绿桂江,橙黄西江,一清一浊,在梧州交汇向东流去。而江畔的山上,清风徐来,松涛飒飒,白鹤飞鸣,交相辉映在清澈的桂江面上,这世间少有的美景吸引了初到梧州的郑畋,他经常来到桂江边,看山看水看白鹤低鸣。一次、两次……他流连忘返于美景之中,心中因被贬而起的郁闷之情也逐渐飘散而去了。一天,正敞开心胸,肆意享受江风吹扑的他,不经意地就看见了在玄宗开元年间建设的一座寺观已经破败不堪了,觉得这破烂的寺观与美丽的景致很不相符,于是他便决定重新修建这座寺观。

    这座被郑畋重新修建的寺观就是白鹤观,后来一直为梧州道教信众提供信奉场所,传播道教文化。随后的朝代,白鹤观也得到了维修保护、使用,一直屹立在桂江边上,见证了道教文化在梧州的传承、发展。

    

白鹤观

    浩浩历史长河中,自道教传入梧州后,道教文化便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作为道家文化的载体,道观可谓是像生活品一样存在人们的生活中。

    当然,这时佛教在梧州也有不俗的发展。早在汉时,佛教就在梧州有了成长的土壤,唐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的关键人物还得提到一代高僧鉴真,他曾两次经过梧州,对梧州佛教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盛唐时代,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和技术成就辉煌,周边国家都派遣使节、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当时,日本社会封建制度已经在逐渐萌芽,不断派人长途跋涉地前来大唐取经。733年,当时出身佛徒家庭的鉴真,已经被誉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在佛徒中有极高的地位。此时,日本学问僧荣睿、普照被派遣前往中国,计划邀请鉴真到日本传法。兜兜转转,一路奔波,经过多年的访察、询问,荣睿他们才找到了鉴真。鉴真一生研究佛法,致力于传法授戒,当时已经五十多岁的他为了弘扬佛法,传播大唐文化,不顾年事已高,二话不说就接受了荣睿他们的邀请,决定东渡日本。也正是因为这一决定,使得后来梧州有机会得到鉴真的传法授戒。

    浩瀚大海无边无际,大浪翻滚,就算是在如今发达的科技社会,出海都要经过详细的计划。可想而知在唐代,要东渡日本,这是一件何等艰难之事。几年内,鉴真多次泛海,历尽艰辛,却出师未捷,第五次东渡时再次遇到大风浪,他们险些送掉了性命,最后被迫无奈地漂流到了海南岛。鉴真一行在海南岛居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天气好转就渡海北归,经雷州、白州、绣州、藤州(今藤县),从梧州往桂州(今桂林)。鉴真携荣睿一行十余人沿江到达梧州后,梧州官民、僧侣兴高采烈地呼朋引伴来到码头迎接他们。当时,梧州可谓万人空巷,热闹非凡,众人翘首以盼。

鉴真(网络图片)

    到梧州后,鉴真一行就地休整。知道梧州是佛学先师牟子的故乡,拥有宏伟的佛教寺庙,鉴真一心想多为梧州人民多传法授经。于是,他领着众僧,为俗众授菩萨戒。难得鉴真到访,梧州上到官员下至普通老百姓,皆慕名而来,善男信女争相受戒,使得梧州一时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当鉴真他们启程继续北上后,梧州各界又再次倾城出动,依依不舍地送行。

    到桂林后,鉴真他们在桂林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下广州,一行人乘船沿着桂江东行,再次经过梧州。鉴真在成功东渡日本前,两次经梧州,传经授法,为梧州受众带来了无边佛法,使众人有机会领悟到深奥的佛教教义,也吸引了更多的梧州俗众信仰佛法,佛教在梧州的群众基础因而得到巩固和壮大。

    唐时的梧州,佛教活动兴盛,这也是鉴真经梧州特意停留传教的原因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界人士还特地来到梧州,以了解鉴真在梧情况,为所拍摄的有关鉴真的纪录片《友谊之门》和故事片《天平之甍》取景,隆重纪念这位曾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高僧。

    D 地灵人杰,咏梧诗篇流芳

    梧州地理环境自古以来便得天独厚。唐时梧州,山清水秀,自然风光独一无二,天人合一的寺、庙、亭、台、楼、阁,更是把梧州点缀得古香古色,曲径通幽,禅趣悠悠。翻阅史籍资料,惊叹于一批又一批的旅梧名人曾经在梧州驻足,流连忘返,他们或任职、或讲学游历。他们对梧州的流连、喜爱,始于梧州外在的环境之美,最后陷于梧州内在的人文内涵。

    著名诗人宋之问曾经过梧州,写下一首《经梧州》:“南国无霜霰,连年见物华。青林暗换叶,红蕊续开花。春去闻山鸟,秋来见海槎。流芳虽可悦,会自泣长沙。”咏叹了梧州环境之美。宋之问受他的父亲影响,擅长诗文,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他在唐睿宗即位后,被流放钦州,途径梧州,写下不少诗句。一首《在荆州重赴岭南》:“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诗中“苍梧”也表达了宋之问对梧州的喜爱。

冰井泉香(网络图片)

    梧州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冰井泉香,曾被唐著名文学家元结写诗传颂得名。763年,元结任道州刺史,后来又被调任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曾“寄理梧州”。在梧州的那段时间,元结闲暇无事可做之时,便会耐不住心里满腔的诗情画意,经常出门寻趣去。一天,当他游玩到梧州城东白云山脚下时,发现了一口井,打水上来饮用后惊喜地发现井水甘洌若冰,又鉴于此井与隔江的火山遥遥相对,便将其称之为“冰井”。

    美景在眼前,元结当然身心愉悦,诗兴大发,于是他挥毫写下了《冰泉铭》,并立碑刻铭,以赞颂梧州冰井的赏心悦目。“火山无火,冰井无冰;唯彼清泉,甘寒可凝。”冰井泉香也因此得名,后成为梧州八景之一。

    梧州大事记

    三国(220年~280年)

    ●吴·黄武五年(226年)

    孙权分合浦以北苍梧、南海、郁林、合浦4郡为广州,治南海郡的番禺县;合浦以南的郡县为交州。

    △孙权析苍梧郡放置临贺郡,隶属荆州。苍梧郡隶属广州。

    △取消广州,恢复岭南统一的交州建制。

    晋(265年~420年)

    ●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年)

    四月 广州刺史和苍梧太守王毅降晋。

    置新宁县,不久改称宁新县(今苍梧县境),隶苍梧郡。

    ●太康二年(281年)

    广信大雪。这是有关梧州降雪的最早记录。

    南北朝(420年~581年)

    ●梁·天监六年(507年)

    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

    隋(581年~618年)

    ●开皇三年(陈·至德元年,583年)

    苍梧属陈。更广信县为苍梧县(县城即今梧州市),苍梧郡守仍驻苍梧。

    ●开皇十年(590年)

    苍梧属隋。

    ●大业十三年(义宁元年,617年)

    梁王萧铣称帝,苍梧郡受萧铣控制。

    唐(618年~907年)

    ●武德四年(621年)

    武德初年已有“梧州”之名。武德四年撤销苍梧郡,苍梧县隶属静州,治苍梧。复置猛陵,更名孟陵,隶藤州。

    △扩展苍梧城垣为880米,面积达4.84万平方米。

    ●贞观元年(627年)

    二月,全国分设10道,梧州隶属岭南道。

    ●贞观八年(634年)

    襄州都督尉迟敬德(恭),奉诏南巡,在梧创建了光孝寺(大雄寺)。

    △梧州增辖原隶藤州的孟陵和贺州的绥越县。

    ●贞观十三年(639年)

    梧州改称梧州郡。

    ●太极元年(712年)

    诗人宋之问由桂林赴钦州途经梧州,有《经梧州》等诗作。

    ●天宝五年(746年)

    梧州复称苍梧郡,隶属于容管经略军使。(另说是天宝元年复称苍梧郡)。

    ●天宝八年(749年)

    扬州高僧鉴真,偕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等一行10多人,第五次东渡失败后,漂流到海南;再由海南经雷州、罗州、白州、绣州、藤州到达梧州,卓锡(居留)在光孝寺。他曾在梧传授菩萨戒法。

    ●乾元元年(758年)

    苍梧郡复改称梧州。

    ●乾元二年(759年)

    元结任容管经略使,驻在梧州。游冰泉,作《冰泉铭》。

    ●建中二年(781年)

    在梧州设立苍梧驿,后改称府门驿。

    (摘自《梧州大事记》)

编辑:黄东莹 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藤县在库家庭农场2100多家
· 藤县坚持人才、技艺、市场“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 梧州半程马拉松比赛服务采购提前完成
· 赛事志愿服务筹备工作有序开展
· 残障人士积极参与2024梧州半程马拉松比赛
· 2024梧州半程马拉松参赛选手陆续领取参赛物资
· 蒙山县多措并举推动全民阅读
绿化美化公园景区
诵读古文传承国学经 ...
高新科技企业扩能升 ...
水位上涨
抢工期加快建设
今起梧州市强降雨逐 ...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