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科研团队成员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梧州日报记者 黄颖盈 文并摄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内,活跃着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技术创新团队。由该团队研发的公司拳头产品注射用血栓通的提纯工艺关键技术,获得多项授权发明专利,在确保工艺合理性的同时,有效增强了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与脱色效果,使其主要成分的纯度大大提高,对提升药品安全性起到重要作用。2016年,该研发团队还凭技术成果“国际化导向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与应用”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科研成果的背后,藏着科研人员怎样的刻苦付出?日前,记者走近该研发团队,探访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
成员相互支持
科研氛围浓厚
记者了解到,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要由中药研究部、中药提纯中心、化学药研究部、保健食品部、临床药学部以及综合管理等部门组成,该团队的核心骨干成员大都是“80后”、“90后”。身着白大褂,穿梭于多个干净宽敞的实验室,面对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与化学试剂进行化学实验,记录、处理与分析大量基础数据,就是该研发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日常。
对于充满朝气和好奇心的年轻人来说,这乍一看,似乎有点枯燥、无趣。然而,中药提纯中心的负责人李钊文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奥妙之处:在科研过程中,科研人员总是与技术瓶颈不期而遇。一个科研成果的成功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攻克技术瓶颈,最好的办法就是沉下心来不断尝试。
对此,中药研究部负责人梁征深有体会。梁征回忆说,在开展“国际化导向的中药整体质量标准体系创建与应用”与血栓通提纯工艺关键技术的科研工作中,他与同事们为了一个实验的完整性,曾守候在实验室逾36个小时之久。“当时为了确保实验的各项参数维持在一定的区间标准,大家都按捺住了想回家、想休息的念头。”梁征说,像这样为了一项实验结果的准确度而进行多次重复、长时间的坚守,在团队里实在太常见了。他认为,在此过程中耐得住寂寞、不畏挫折,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都是弥足珍贵的。
虽然作为已经在科研前线工作了14年之久的前辈,梁征依然保有一份谦虚:“相比其他老前辈,我的资历尚浅,仍有许多值得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而作为团队里的新面孔,刚踏出大学校门不久的“90后”李芝,在近一年的工作时间里,则强烈感受到团队里浓郁的科研氛围。
来自湖南的李芝在2016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该研究中心工作,李芝认为,与学校相比,她在该科研中心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学习过程。“作为新手,在进行一个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仪器操作环节就有可能遇到七八种不一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前辈的指导,就有可能走进死胡同里绕不出来。”李芝笑着说,因为团队里有“老人带新人”的传统,每当遇到一些实验难题,她都能有所收获。而面对一时半会解决不了的棘手难题,“大家就会‘大开脑洞’,总想着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团队目标一致
沟通合作效率高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高效的团队离不开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该科研团队也不例外。据化学药研究部负责人赖树生介绍,为了确保实验的流程与构想能够准确地传达给团队每个成员,除了会议室和实验室,该科研中心充分发挥企业内部通讯工具与微信等社交软件的灵活性与便捷性,鼓励成员分享新想法与新点子。“团队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以及各方面科学统筹协调,都能够为实验、检验争取时间。”赖树生说。
作为该研发中心的领路人,研发总监刘冠萍表示,她为能够带领这样一支有刻苦钻研精神、敢于大胆创新的团队而深感欣慰,研发中心每一次技术突破及每一项科研成果,都有赖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也见证大家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提升学术水平的过程。“围绕做好药、为更多患者服务的信念,我们将继续保持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的工作作风,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刘冠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