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曾韵 见习记者 陈健珊)近日,记者在放学时段走访市区多所中小学发现,不少学校周边有许多流动摊贩叫卖热狗、烤串等食品。这些摊贩大都是无证经营,但其售卖的零食却得到许多学生的追捧,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一大隐忧。
学校周边摊档多
卫生状况令人忧
6月13日11时许,离中午放学时间还有半个小时,大塘小学门口便热闹起来,摊贩们支起临时档口,摆上各类零食,热锅中的火腿肠、烤肉、油炸肠粉等散发出阵阵香味。记者观察到,小摊贩煎炸的肉类食品一般放在白色泡沫箱中,箱外经常有苍蝇“落脚”。放学后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有15名小学生在校门口一个卖“韩国风味”烤肉的小吃摊前购买烤肉串。在梧州四中附近,一家卖油炸食品的小吃摊同样生意火暴,满满一大盆炒粉很快就被等候公交车的学生抢购一空。
许多学生家长对校门口的“餐饮生意”表示担忧。他们认为,这些小吃的制作、销售和存放环境条件普遍较简陋,食品质量卫生没有保障,有些还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和调味料,食用后极易造成肠胃不适。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孩子长期食用这些卫生质量状况不明的零食,会不会影响到身体发育。家长李女士说,她正在上小学的女儿经常购买校门口小摊贩的食品,回到家后就对家常饭菜没有“食欲”,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家长呼吁,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流动摊贩的执法管理,学校也应加强在学生中开展食品安全教育。
乱摆乱卖难根治
尚待联动共监管
除了大塘小学、梧州四中外,市区内许多中小学周边都存在类似现象,市民曾多次投诉反映,但校门口周边乱摆摊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监管力度不够是校门口乱摆摊现象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了解,学校周边流动摊档监管工作主要由卫生、食药监、工商、城管等部门共同承担,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监管边界不清、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导致日常管理不及时、不到位。有关监管部门表示,他们曾开展多次整治行动,但由于大多数食品摊贩是无证经营,且流动性大,经常是执法人员前脚刚走,小摊贩后脚又出现,监管难度较大。
据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将从今年7月1日起实施,根据其有关规定,我市将实施对食品摊贩的备案管理,并规定中小学、幼儿园校门口外一百米范围划定为禁止食品摊贩经营区域。同时,《条例》还规定,有关部门应按照方便群众生活、合理布局的原则,统筹考虑交通、噪声、市容等因素,划定食品摊贩经营区域(路段),并确定经营时段。
该《条例》实施后,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和食品摊贩经营活动要由流动变固定,将有利加强监管。据了解,目前市食药监部门正对在市区学校周边经营的摊贩进行摸底调查,下一步将由政府统筹安排,食药监、教育、城管、公安等部门协调联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小摊贩的经营实行规范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