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专题报道 >>正文
     
【梧州城演义㉑】地灵人杰长洲岛 物华天宝美名扬
2017-07-21 17:10    梧州日报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罗丽思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除署名和资料图外)

     在西江河上,镶嵌着一颗熠熠璀璨的绿岛明珠 —— 长洲岛,岛上物产丰饶,水木清华,地灵人杰。作为全国内河第一大岛,长洲岛形成于距今300万年前,在江河水长期冲刷切割和地壳不断上升的共同作用下,逐渐露出水面而形成岛屿。从石器时代开始,长洲人在这片丰饶厚实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相传。尤其到了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一批批中原人辗转迁徙到岛上聚居,形成了长洲的中山村、长沙村,并带来了丰厚的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长洲岛逐渐成为一个鱼米之乡,养育着一代代骄子,铸就长洲人文历史脊梁的同时,也传颂着一个个传奇故事。

    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使长洲岛物产丰饶,孕育出一代代骄子。

    李氏一门人杰辈出 名门望族乐善好义

    位于西江黄金水道之中的长洲岛,历来尊师重教,崇尚文化,尤其在清代,士子辈出,而长洲李氏家族则是当时梧州的一大名门望族,家境殷实,惠及乡里,在当地传为佳话。

    要说长洲李氏一门,先要从慈善家、教育家、著作家李世瑞说起。博学多才的李世瑞,因获岁贡授广西修仁县(今属荔浦、金秀)训导,但却不愿为官,请辞还乡。时年,梧州发生一场罕见的大火灾,房地产价格下降,有着精明头脑的李世瑞趁机大量购进地皮、房产,梧州众多地方都有他的地产和房屋,因此被人们称为“李半城”。富甲一方的他不忘振兴乡邦文教,多次捐资建立书院、义学和社学,周济乡里。最为令人称道的是他对学问的精研苦读,特别是对编纂地方志做了许多工作。曾士扬编修的《苍梧县志》,县令刘以贵增订付印后,已经腐朽虫蛀,李世瑞得知后发奋搜集资料,编纂成四卷新的《苍梧县志》呈送县署审核后,刻印成书,于清乾隆元年(1736 年)作序出版。

    李世瑞之后,优良的家风得以传承,李氏家族的子孙中不少都是勤学有礼的人才。其中,李百龄是佼佼者。

    李百龄画像(图片来自市老科协编写的《长洲人文三百五十年》)。林细伟 供图

    乾隆五十四年(1789 年),李百龄出生在梧州近郊古教场村。从小受良好家庭影响的他,聪颖好学,学业日进。学而优则仕,是封建时期文人安身立命的正途,李百龄终于一改其祖上“无志仕进”的作风,考取了功名。他27岁中贡生,29岁中举,35岁成进士,先后在浙江、广东等地任职,为官勤勉清廉,恤民爱士,爱戴他的百姓誉之为“李青天”。

    《长洲名士》中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李百龄署佛山同知。当时朝廷委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州禁烟,请他条陈禁烟事宜。李百龄与林则徐上京面见道光皇帝,直陈禁烟计划和粤东、香港的情况,深得朝廷赏识,道光皇帝接见李百龄,“召对三次,恩奖频繁”。

    此后,李百龄升山西河东盐法道。盐业历来由官府垄断,作为盐官,只要稍讲情面,就大有油水可捞。而李百龄任盐法道期间,却铁面无私,从不中饱私囊。他刚履任,就有盐商送上万金求赂,被他严词拒绝。他在河东兢兢业业,兴利除弊,深得民望,很快又升任长芦盐运使。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因管理盐政有方,朝廷提升李百龄为广西按察司按察使,历经官场风风雨雨的他已然疲倦,为回避原籍为官,李百龄呈请辞归故里。回乡后的李百龄继承高祖父李世瑞热衷办学、教育后辈的良好家风,在长洲岛上兴办教育,开办“明新学堂”,造就人才。看到梧州府护城河年久失修,便捐出俸金,疏浚河道。梧州北山滑坡严重,威胁到城内百姓安全,李百龄又捐资修筑护坡。

    后期,他更接力组织修订编纂《苍梧县志》。自李世瑞辑纂后,该书已久未续修,于是李百龄牵头,请县官开局采集编纂,聘请临桂孝廉唐作砺、苍梧孝廉罗勋任主笔,并亲自多方搜集资料,倾注大量心血。然而还没等到县志修完,李百龄就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逝世,终年60 岁。

    李百龄的三个儿子,也均有成就。长子李琇,官至盐运大使;次子李琎,为宣武县教谕;三子李璲尤为优秀,咸丰五年(1855年)中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曾任刑部主事、郎中,监察御史,知府。在任职期间,政绩政声卓异,离任时百姓献上“民怀善政”的匾额,对他称颂有加。晚年时,崇尚佛学的他考究典籍,将其心得写成专著《金刚经精义》传世。

    而李百龄辞世后,陷于停顿的《苍梧县志》也得到重新编纂,于清咸丰初年完成书稿,但因兵灾未能付印。后来书稿由李百龄次子李琎和王栋、王钠绅等人续纂,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 年)付印,一直流传至今。

    B 济济名士灿若繁星 杨桥三杰各有名堂

    济济名士,在河之洲。地灵人杰的长洲岛还养育出不少名堂响当当的大人物,从清朝乾隆至光绪的七十年间,就连续出了七位进士、十五位举人和一大批秀才,可谓星光灿烂,一时名噪岭南,传为佳话。当时还流传着“上解(洲头武解元)下解(洲尾文解元)中间(洲中间)关广槐(进士)”和“苍梧六举长洲四,浮洲一岛占二元”之美誉。

    在长洲岛居民的祖屋里,仍保存着当年关广槐考取进士的牌匾。

    在长洲岛,只要提及杨桥村,当地人定会骄傲地冠以“岛中的风水宝地” 之称。清光绪年间,杨桥村几乎在同一时期出了三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号称“杨桥三杰”。

    “三杰”之一,就是中国首任铁路大臣关冕钧。关冕钧5岁那年,其父关广槐便考取了进士,走上仕途,从此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在京中候职期间,博学多才,亦懂医理的关广槐还用长洲岛特产“响水桑寄生”为慈禧太后治愈疾病,后来受到朝廷嘉奖,被封为中越划界的钦差大臣。

    儿子关冕钧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22岁那年,关冕钧也考取了进士。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视他为少年英才,关冕钧由此进入翰林院编修,成了梧州历史上第五位翰林,并两次任科举主考。《长洲名士》记载,清朝末年,正是外忧内患的关键时刻,关冕钧被任为铁路大臣,他立志以交通救国。1905年,他与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一道,设计修建了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中国人自建铁路之先河。中华民国时期,关冕钧又担任政府参议员,起草《临时约法》,陪同孙中山考察各地铁路概况,筹划中华民国铁路建设方略。酷爱历史文物字画的他,晚年收藏和鉴赏古代书画、玉器,著有《三秋阁书画录》,此书成为后世书画、收藏与鉴赏的权威之作,他的藏品属国宝级的比比皆是,其中国画有16幅被誉为珍品级别,成为民国四大藏古家之一。

    1912年孙中山(前排左四)视察京张铁路时与关冕钧(前排左六)等人合影。资料图

    “三杰”之二,是有着“虎将”之称的邓廷光。他最为人熟知的,莫过于在长洲岛练就了一双“飞云腿”。长洲岛历史上素有在淡水河中装捞鱼苗养殖的传统,鱼苗从江河运至岛上池塘养殖到一定程度后,再人工挑到周边县市销售,而这靠的就是“长洲佬”的一双腿,不仅要快,还要摇晃鱼箩增氧,邓廷光就靠着“挑鱼花”练出健步如飞的本事。他18岁投身军界,凭着吃苦耐劳的劲头和健步如飞的本领,作战英勇,屡建奇功,在部队中逐渐打响名堂。1885年,中法战争时,他与民族英雄冯子材并肩作战,在著名的“镇南关大捷”一役中,邓廷光奋身与法军厮杀,大败法军,乘胜追击,克复谅山,后被朝廷擢升为镇威将军。

    邓廷光画像(图片来自市老科协编写的《长洲人文三百五十年》)。 林细伟 供图

    “三杰”之三,则是被称为“和尚王”的黎琼照。1891年任肇庆鼎湖山庆云寺第五十三代主持,光绪十九年进京为西太后祝寿,坐禅七昼夜,慈禧赞赏其大乘功深,御赐“龙头拐杖”,佛光满誉。

    C 鱼米之乡物产丰饶 长洲贡品名扬神州

    孕育出一代代骄子的长洲岛,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赋予了这个小岛丰饶的物产。这里蜜枣甜美,玉兰花香,盛产贡品“响水桑寄生”,有着“斩不尽长洲竹”、“年年蚕茧熟”之美誉,更是珠江流域最佳的河鱼产卵孵化地段,鱼苗生产曾居全国之冠,瓜果蔬菜曾出港入澳,是典型的江南鱼菜果蔬之乡。

    曾孕育“杨桥三杰”的杨桥村,还有一样被冠以“贡品”的物产——响水桑寄生。那时,杨桥冲冲渠的两边长满了年代久远且树干粗大的桑树,树干及根部因树龄高、老朽而穿孔,圳水漫漫渗漏进树干,水滴树穿,渠水长年从树孔中穿流而过,行人如果在树边驻足细听,叮咚的流水之声便清晰可闻,“响水”因此得名。

    响水桑寄生为何会巧成贡品?这段“古”至今让不少长洲人津津乐道。话说当年关广槐中了进士后便留京候职,就在这段时间,慈禧太后身患沉疴,精神不振。《璀璨长洲》一书记载,懂医理的关广槐得知后,想起老家长洲岛杨桥冲两旁那遮天蔽日的桑树,盛产着具有不寒不热、补肾补血、生助筋骨等独特功效的桑寄生。于是他写好家书连同朝廷的文书从京城发出,由各路驿站快马加鞭传送,不日到达长洲岛。关家人把家中保存的“寄生膏”和刚从桑树上采到的新鲜上好的 “响水桑寄生”急急送往京城。慈禧太后服用了桑寄生所配的中药,果然药到病除,一时之间,此事在京城皇宫中成为美谈。从此,梧州长洲岛的桑寄生身价百倍,成为贡品,名扬神州。

    长洲岛的蜜枣同样香飘全国各地。据记载,清朝嘉庆年间(1794年~1821年),长洲已有作坊加工蜜枣,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长洲蜜枣列为贡品,供朝廷从皇帝至达官贵人享用。在中华民国之前,长洲种植枣树相当普遍,从洲头到洲尾,或为林栽,或杂种于菜地之间。直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洲竹湾龙屋与严屋之间路段的菜地中,还保存过一小批的枣树。肉腴核小、色泽黄净、酥脆爽口的长洲蜜枣,不但在国内市场长期旺销,而且还曾出口港澳,并远销东南亚甚至加拿大和美国等地区和国家,年出口量约三百吨左右。

    长洲蜜枣制作工艺之手工刮枣(上)和饯枣,目前还在生产的长洲蜜枣曾被列为贡品上贡朝廷。

    要说最令长洲岛居民引以为豪的,莫过于长洲岛的鱼苗业。处于三江交汇宽阔水域的长洲岛,河岸坡缓,成了装捞河鱼鱼苗进行人工培育的理想河段。长洲岛水产苗种生产史可追溯到清朝初期,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鱼花产于西江(长洲),其类不一,取时,知某方有雨,某方之水长,则某鱼至。”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长洲的鱼苗业已经相当兴旺。中华民国《广西年鉴》记载,当时整个寺冲村各小村,以及正阳村的中山、长安等小村,均开设“塘铺”挂出“宝号”做鱼苗生意。建国初期的长洲鱼业协会主席张兆伦曾描述当时的兴盛场面:“长洲有塘铺七八十间,捞箩艇二百五十多只。”

    据《中国鱼苗志》记载,1930年,长洲江河装捞鱼苗达38亿尾之多,居全国之冠。凭借过硬的养鱼本领,长洲的鱼花师傅也一度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国营渔场争抢的技术人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洲岛的鱼苗还搭乘飞机、火车远销海内外。1960年版的《苍梧县志》载:“长洲鱼苗1958年10亿,1959年上半年12亿,远销北京、广东、台湾、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日本、越南、菲律宾、南洋群岛。”而后,随着人工孵化技术的出现和推广运用,长洲在江河装捞鱼苗的产量开始逐年减少,到了二十一世纪初,长洲岛悠久而兴旺的自然鱼苗装捞业便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着典型江南水乡特色的长洲岛,果蔬种类繁多,并一直延续至今。这里的亚热带湿润气候赋予了蔬果生产无限的活力,也让这个小岛成为梧州最大的蔬菜等副食品生产“菜篮子”基地。长洲岛种植蔬菜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长洲区志办工作人员关军亮介绍,当时有黄、朱两姓人家从广东九江迁徙到长洲岛定居,居住在九江塘附近(今寺冲杨桥自然村),开发鱼塘,采取塘里养鱼,塘边、塘基种菜,以养鱼、种菜维持生活。随着岛上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发展,蔬菜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民国初年,全岛种植面积约300亩,农民自行将蔬菜产品运往戎圩(今龙圩)销售,有部分菜农把蔬菜产品运往梧州市销售。解放后,乡村(社队)扩大蔬菜种植面积,蔬菜的品种、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蔬菜已成为长洲岛乃至长洲镇的主要农产品。

    勤劳聪慧的长洲菜农还巧妙地根据土质、阳光、水利、交通等自然条件和种植历史习惯,对蔬菜品种进行布局安排。长地、竹湾、龙平种植叶菜为主;正阳、寺冲、泗洲种植瓜、豆为主兼种叶菜,蔬菜种类多达五十多种,基本形成蔬菜品种规模化、基地化格局。除了供应梧州、龙圩外,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长洲岛的毛瓜、番茄、苕菜、冬瓜等蔬菜还曾一度出口港澳地区。那时,梧州专供港澳出口货物的“桂海”轮船,隔日便停泊在长洲岛岸边装载瓜菜,一船船源源不断地运往港澳。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清(1616年~1911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将梧州府关(常关)划归新关(海关)管理,称梧州海关署。

    ●光绪三十年(1904年)

    思达纪念医院建成开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知府庄蕴宽在冰井寺创办冰井学堂。这是今梧州高中的前身。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立宪派陈太龙、进步人士甘德蕃、同盟会员蒙经等在梧州创办《广西新报》,是为梧州最早的现代报刊。

    花尾渡在广州问世不久,永成航业公司的花尾渡即航行于梧穗线上。

    ●宣统二年(1910年)

    正月中国红十字会梧州分会成立。翌年冬在考棚街(今大中上路)建成会址,设中医门诊;开于府巷(今和平路)盐仓设西医住院部。

    由广西官银号梧州分号正式改组为广西银行梧州分行开行。

    中国同盟会广西分会在梧州成立。会址设在沈公祠。

    同盟会员区笠翁等在梧州创办《梧江日报》,宣传民主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

    梧州同盟会区家彦(笠翁)、甘绍相及立宪党人林绎等人约集各界人士千人,在梧州府中学堂(今市三中处)召开大会宣布梧州独立。市民纷纷剪去辫子。

    清末 梧州府治苍梧,辖苍梧、藤县、容县、岑溪,怀集等5 县。

    梧州水上航运已发展到13条航线。

    (摘自《梧州大事记》)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苍梧县狮寨镇举行第三届青梅文化旅游周活动
· 梧州市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行业秩序规范
· 万秀区全力开展防汛救灾工作
· 苍梧县召开全县机构改革动员部署会
· 长洲区大塘街道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显成效
· 藤县太平镇多举措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 为选手助跑为消费助力 本地餐饮住宿行业推出优惠活动
“四好农村路”助力 ...
绿化美化公园景区
诵读古文传承国学经 ...
高新科技企业扩能升 ...
水位上涨
抢工期加快建设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