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梧州城演义㉙】梧州文化兼收并蓄 交相辉映各领风骚
2017-08-16 18:27    梧州日报   

    采写:梧州日报记者 全淦枚

    摄影:梧州日报记者 麦朝枢(署名除外)

    唱戏、看电影,三两好友乐呵呵地聚在一起。每天,在梧州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喝喝茶、唱唱大戏,看看喜欢的电影,似乎已成了如今梧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可知道,在民国时期,这种生活方式就已融入了梧州人的生活中。尤其是粤剧和电影,这两种外来文化大发光芒,吸引了众人目光。

    民国时期的梧州,除了繁荣的经济之外,多样的文化也是值得述说一番的。那时,由于梧州开放的特性,兼收并蓄是这片沃土的特色,除了土生土长的文化外,不少外来文化在梧州落地生根,经过时间的浸淫,便灿若夏花,赋予了梧州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让当时的梧州,多了一份闲情惬意,也让今天的梧州,因此而拥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底蕴。

    A 【外来粤剧晋升主流文化

    梧州文化中,戏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其中又以粤剧最受梧州人喜欢。

    乐曲响,大戏起。唱、做、念、打,粤剧对梧州人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一些喜爱粤剧的人,总爱呼朋唤友聚在一起,不用特地费心装扮,不用大舞台,公园广场、街头巷角就是他们的舞台,随手拈来,就能够唱上几段,大过戏瘾。

    是的,粤剧就是如此令梧州人着迷。当然了从名字就可看出,粤剧是隔壁家广东的,并不是梧州的本土文化。虽说是邻居家的孩子,但自传入梧州后,粤剧便逐渐融入梧州人的骨肉中,不是亲生的但与亲生无二。

    粤剧源自南戏,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早在明朝嘉靖年间便开始在广东出现,糅合了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是融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粤曲起源于市井民间,用“讲古”和“劝世”来娱乐民众。才子佳人,民间传说,神话传奇,民间节庆是其传统题材,和民间市井生活保持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被百姓喜闻乐见,特具南国风情与特色。周恩来就说过:“粤剧是南国的红豆。”梧州粤剧则有“八桂红豆”之称,近百年来在粤、港、澳一带享有盛誉,人才辈出,名剧传世,代表剧目有《女驸马》、《杨门女将》、《孟丽君》、《春草闯堂》、《宝莲灯》等。

    追源溯本,可以知道这个让无数梧州人为之喜爱的曲艺文化,自传入梧州后,在风云际遇的民国时期,便受到梧州人民欢迎。当时,众多粤剧名师来往梧州演出,梧州也成了粤剧发展的一大阵地,逐渐产生了一些本土粤剧团。

    土生土长的广东文化,为何能够在梧州生根发展,大受梧州人欢迎?原来,梧州与广东接壤,同属粤语地域,民情风俗与广东相仿。所以当粤剧在广东产生后,传入梧州也只是早晚的问题。且自清末梧州辟为通商口岸后,资本经济从粤、港、澳等地沿江而上,梧州经济随之快速发展起来,并带来了文化的活跃,粤剧演出活动也随之在梧州活跃起来。其时,广东的粤剧红船班经常进入梧州演出,并逐步深入到广西其他地区,成为拥有众多广西观众的一大剧种。

    清末民初,粤剧演出的文化活动就在梧州引起了关注。《梧州市志》(文化卷)记载,辛亥革命前夕,由革命人士组成的广东志士班掀起的戏剧改良运动波及梧州。当时,在梧州活动的志士班,有以郑君可、吴有山各自为首的天演台班,以及黄鲁逸为首的优天影班。他们在梧州演出的剧目,多是改良戏,如《火烧大沙头》、《贼仔升官》、《除杨麟》等。这些戏以暴露旧礼教、旧风俗及社会黑暗、时政腐败为内容,尤其是取材于梧州真实素材的《陈太龙抢亲》、《肖医生追脉失金钏,恶女人破口闹银钗》两剧上演后,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

    清宣统三年(1911年),梧州同盟会组织一个取名为优胜者剧社的志士班,社长为梁莲溪, 社员近30人,排演《岳飞报国仇》、《文天祥殉国》等一批改良粤剧。该社活动了半年,在社会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抗战开始后,梧州粤剧出现了戏班多,艺人多,演出多的景象。这期间,在梧州演出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剧团有“飞侬”、“新青年”、“胜利年”、“抗战”、“觉先声”等。这些剧团在梧演出期间,还为抗日救亡募捐义演,其中以爱国艺人关德兴的救亡义演影响最大,他还主持成立梧州八和会馆,对团结流散于梧州的艺人起到了有效作用。

    民国18年(1929年),梧州粤剧本地班问世。组建的梧州工人剧社、警钟剧社、新青年剧社于翌年在中山纪念堂、中山戏院、南华天台分别首演《三娘教子》、《打洞结拜》、《苦凤莺怜》等剧目。此后他们还到苍梧、夏郢、人和,藤县赤水等乡镇演出。

    “1714年,粤剧从佛山传入梧州,当时在龙圩粤东会馆演出,这是粤剧在梧州演出的最早记载。”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陈金源认为,粤剧与梧州关系密切,自粤剧传入梧州后,便得到较快发展,尤其是在民国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梧州产生了本土的粤剧团。他表示,20世纪20年代,是梧州粤剧的发展时期。当时梧州有粤剧团4个,粤剧戏院有众乐、合益、鸣盛、中山、南华、大南等,广东香港一带的粤剧团也来梧州演出。20世纪30年代则是粤剧的辉煌时期,粤港剧团来梧演出的剧团有10多个,演出剧目多达100个,演出剧院10多间,薛觉先、马师曾、红线女等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多次来梧州演出。

    在众多粤剧名师中,红线女与梧州的关系尤为密切。作为粤剧界的代表人物,她虽然是广东人,却是在梧州出名。民国32年(1943年)秋天,红线女随马师曾的抗战粤剧团来到梧州,首次担纲主演,获得了观众的欢迎和行家的好评。随后她在梧州市大南路南国戏院、居仁路永安戏院连演20多场,场场爆满。随着抗战粤剧团在梧州的演出,红线女大受戏迷欢迎,成为剧团的重要台柱。从此,她在粤剧界崭露头角,以“红腔”闻名于粤剧界。之后,她一直关注梧州粤剧事业的发展,与梧州粤剧界人士均友好往来,支持梧州粤剧的发展。

粤剧已融入梧州人的生活,爱好者经常聚在一起开局演唱。

    可以说,粤剧从传入梧州到在民国时期得到发展,再到今日,早已经深入梧州人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文化形式给梧州民众特别的精神享受。如今,梧州粤剧不但有专业剧团演出,在街头巷尾,公园堤畔,更有许多票友在自弹自唱,自娱自乐,引得路人喝彩,成为梧州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B 【电影丰富民众娱乐生活

    下班后约上三五好友,热热闹闹地去电影院,来一场电影之约,已经成了如今人们的休闲放松的方式之一。而在清末民初的时候,梧州人就能够享受到了这种融合听觉和视觉的现代艺术。

    珠江水系之上的梧州,得益于区位优势,在开放的局势下,能够得外来风气之先,很多国内还没有的洋东西,经梧州传往各地。而产生于西方的电影就是在如此情况下传入了梧州,让梧州人民看到了这种不可思议的洋物,并为之心生欢喜。

    《梧州文化》一书记载,1909年,梧州就已经有了电影,当时的电影是外商从越南河内带到广西的。到了民国8年(1919年),梧州市民在合益戏院(民主路小学侧门对面,建于1919年)就能够正式观赏到电影。随后,直到1933年,这段时期是梧州放映默片(无声电影)的时期。较早时期,放映的多是外国片,如卓别林主演的《滑稽讽刺笑料短片集》等,后逐渐有国产的《火烧平阳城》、《关东大侠》、《花好月圆》等10多部影片放映。在民国23年(1934年)5月,梧州永乐电影院首次上映了美国有声片《南极探险记》,有声电影传入梧州。尔后,在1937年,美国彩色电影《星海浮沉录》在当时的大南戏院(今大南路梧州照相馆旁)放映,自此以后,梧州就有了彩色电影,但直至1943年,梧州电影仍多以国产黑白片为主。

    梧州电影,在民国时期步入了发展轨道。当时,梧州紧跟西方国家脚步,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民众对电影抱着欢迎之姿。自从1919年兴建的第一家电影院合益戏院后,民众对电影等艺术演出文化的接受度日渐高涨,电影在梧州便迎来了发展期。虽说当时社会较为动荡,但电影院是一家接一家的兴建起来。1928年,又修建了中山戏院(今南中市场),到了1930年,南强戏院,也就是大南戏院也建设起来了。此外,还有永安戏院、新光戏院、南环戏院等戏院被陆续建立。

永乐戏院。位于梧州珠玑路,1925年建成。(资料图片)

    抗日战争期间,梧州的影院利用电影宣传抗日,以放映一些进步的影片为主,如《十九路军血战上海》、《风云儿女》、《木兰从军》、《十字街头》、《天涯歌女》等影片。影片越过日军的封锁线由广州输入。虽然在这段时间,这些影院受到了战火的摧毁,但是抗战胜利后,梧州影业开始复苏,继续修建影业,新光戏院和南环戏院就是那个时候修建起来的。

    众多电影院的建设,可看出当时电影在梧州的流行。新中国成立前后,梧州还有一个“娱乐业同业公会”,地址就在今南中市场对面二楼(即南堤派出所处),会员都是当时各个电影院的负责人,这个公会任务是对外联络,安排临时演出,以及协调各院因生意而产生的矛盾等。当时,这批电影院负责人利用电影赚钱,所以经常引进一些国外电影或者香港电影在梧州放映,这让梧州民众有机会观赏到了更多的影片,而这些影片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梧州人民的生活。

    C 【本地剧种民间传唱不衰

    由于历史的因素,近代梧州处于资本经济与封建经济相混杂的风口浪尖上,所以民国几十年,梧州社会深受外来文化之影响,受老百姓喜欢的粤剧和电影皆是外来之物。这些文化为梧州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同的色彩。但除此之外,从两千年前走来的梧州,人文底蕴本就深厚,自身也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当外来文化、洋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盛开时,民间民俗文化也这座西江之城上竞相绽放。

    民国时,光电设备还没普及,尤其是乡村地方。纯朴的村里人不像城里人一样,可以看粤剧、看电影,那他们的娱乐休闲方式又是怎么样的呢?当然也是看戏,不过这“戏”却不是粤剧,而是一些土生土长,由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创作的民间艺术。

    岑溪牛娘戏是当时一种较受地方民众欢迎的民间艺术。牛娘戏是在岑溪民间歌舞舞春牛基础上衍变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新中国成立以后定名为牛娘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地方剧。这种戏剧唱词以七句为主,惯用比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戏剧特点突出,表演风格通俗朴素,深得地方群众的喜爱。

牛娘剧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群众喜欢观看这传统剧。

    自清乾隆时期起,岑溪就有牛娘戏班常年活动。在民国那个较为缺乏娱乐方式的时代,人们常用牛娘戏消磨空闲的时间,为生活增添一点乐趣。《梧州民俗》一书中《岑溪民间牛娘戏》一文所示,最早的牛娘戏班是清乾嘉年间建立的梁丽堂班,当时的表演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到了1908年,最有影响的戏班是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当时著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民国时期,有广东粤班演员加入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

    民国时期,乡村文化活动不多,经过一天辛苦劳作后,吃完晚饭后,领着孩子搬着小凳子,去看牛娘戏便是那个时候村民们最喜欢的休闲方式之一。他们看戏,也融入戏中的情节,跟着人物喜怒笑骂,将一天的劳累消去,而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便会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走过民国,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娱乐文化越来越丰富,但是岑溪牛娘戏还被传承着,岑溪市如今是“广西民间艺术(牛娘剧)之乡”,牛娘戏也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梧州是一个水上城市,生活与“水”息息相关,靠水吃饭也成了梧州人特殊的生活方式。过去,在桂江、西江河上住着很多船民,他们卧水而居,吃喝住都在船上。人们将这些水上人家,称为疍民,又名疍家、疍户。

1934年的水上人家。这些水上人家长期与江河为伴,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水上民歌。(资料图片)

    疍民的历史源远流长,梧州“水上居民”是先秦时期分布在两广一带的“越人”的后代,有史以来就生活在梧州及其周边水上地区,宋代以后逐渐演变为“疍民”。他们在长年累月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实践中,“以舟为室,浮家泛宅”,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水上歌谣,这是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原生态民歌。《梧州民俗》一书中《水上风情话水上民歌》一文说,清朝学者李调元有关岭南民歌的著作《粤风》中,对水上民歌有描述:“歌与民相类第,其人浮家泛宅,所赋不离江上耳,广东广西皆有之。” 这说明起码在清朝已经有水上民歌在传唱了,后来民歌越唱越兴旺,从而形成梧州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存在于疍民的生活中,丰富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水上歌谣民间又叫疍家歌谣,主要流行于船民和渔民中,有婚礼歌、桂江撑笛歌、渔歌、水路歌、滩歌、唱叹、哭丧歌等。水上歌谣反映了船民和渔民的劳动和生活情景。桂江撑笛歌唱出他们与急流险滩搏斗的场景;而船家婚礼歌通过新娘在婚礼中对亲人(父母、兄弟、姐妹等)的哭叹,反映出船家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苦难生活,表达新娘与亲人之间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水路歌和滩路歌则详细述说浔江和西江沿岸的地名、城市、险滩和航行线路等。

    民国时,梧州江面上,船头连船尾,多是靠水为生的人。他们长期与江河为伴,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水上民歌。他们在开航时唱船歌,上滩撑船时唱撑船歌;湾船泊岸后,每到晚上,便互相对歌;结婚举办婚礼时,更是歌声不断,如江水滔滔不绝。

    水上民歌伴随着船民的生活,呈现出独特的梧州水上民俗风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水上居住的人口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如今在梧州的江面上只能依稀见其踪影。

    唱戏、看电影,三两好友乐呵呵地聚在一起。每天,在梧州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喝喝茶、唱唱大戏,看看喜欢的电影,似乎已成了如今梧州人生活的一部分。但可知道,在民国时期,这种生活方式就已融入了梧州人的生活中。尤其是粤剧和电影,这两种外来文化大发光芒,吸引了众人目光。

    民国时期的梧州,除了繁荣的经济之外,多样的文化也是值得述说一番的。那时,由于梧州开放的特性,兼收并蓄是这片沃土的特色,除了土生土长的文化外,不少外来文化在梧州落地生根,经过时间的浸淫,便灿若夏花,赋予了梧州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相辉映,让当时的梧州,多了一份闲情惬意,也让今天的梧州,因此而拥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底蕴。

    ■延伸阅读

    梧州大事记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

    ●民国20年(1931年)

    3月 河滨公园建成并揭幕。民国21年,市长黄同仇撰立《还我河山》碑以记其事。

    9月初 广西省政府聘马君武筹备恢复广西大学;15日始招本科生开学。

    是年 梧州经济因两广战争而衰退,仅平码行便倒闭30多家,只剩下时泰、公和利等几家。

    年底统计,梧州市有酒楼、食物馆62家,规模及名气最大的是粤西楼和洞天两家。

    藤县垌心人黄采洲迁来冰泉冲,以制作出售豆浆谋生,这是冰泉豆浆之始,后经《梧州日报》社社长陈炎加以宣传,逐渐出名。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223.86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589.31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140.01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94.15%。

    ●民国21年(1932年)

    5月 两广政府投资在原广西硫酸厂的基础上合办两广硫酸厂,厂址在梧州,每日生产66度浓硫酸10吨,马君武为厂长。次年6月因产品销路不畅而停工。

    7月1日 梧州市建制撤销,原市区划归苍梧县管辖。在原市区设梧州商埠公安局、工务局,隶属省民政厅和建设厅。

    12月 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由邕抵梧。

    是年 由商会出资购买内燃机灭火轮一艘,用于灭火,该船初由商会管理,后转交梧州警察局使用。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026.14万关平银两,其中进口货值504.45万关平银两;进出口关税收入为115.5万关平银两,占广西三关总和的92.21%。

    ●民国22年(1933年)

    2月 梧州佛堂西竺园动土兴建,房屋6座,全部砖木结构,创建人是妙真(梁秀珍)和她的师傅达禅法师,由曾其新、李宗仁、郑建民及其他教友捐助资金。翌年12月,西竺园落成。民国24年2月,西竺园佛堂举行开光典礼。“文革”期间曾被占用,1980年市人民政府拨款修整,1983年6月重新开放。

    3月 开辟中山大马路。

    8月 梧州市区划为北山、冰泉、大东、大南、九坊、平桂、河滨、富民、鸳江9个镇,分辖53条街道。郊区划为鸳江、长洲、龙华、旺步、扶典、富民6个乡、分辖48个村。

    9月 梧州自来水厂落成。

    10月 梧州电力厂改为广西电力厂,统筹全省电力工业,全省的所有电力器材、资金、技术人才统一由该厂调拨—使用。

    是年 梧州至藤县架设厂长途电话线路,全长50公里,这是梧州第一条长途电话线路。

    进出口贸易总值为1537.47万元(国币,从是年起以国币为计算单位),其中进口货值678.67万元,进出口关税收入为160.2万元。

    (摘自《梧州大事记》)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龙圩区法院大坡法庭为家事纠纷当事人提供多元服务
· 龙圩区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成功调结
· 蒙山县去冬今春低产改造桑园面积约2000亩
· 梧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展黄金珠宝市场专项检查
· 梧州市消防救援支队深入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
· 万秀区多举措帮扶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 2024梧州半程马拉松呈现三大亮点
宝巾花盛开
修剪绿化植物
老旧小区改造初展容 ...
梧州市欢庆广西三月 ...
粤桂青少年在梧参加 ...
持续推广志愿服务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