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聚焦梧州 >>  正文
     
在总长达7 公里的梧州骑楼城里,异域建筑风格与传统文化风情融为一体,市井的慢生活与商埠的快节奏相互交错,展现出梧州老城别样韵味
【古郡史话㉔】数百骑楼合一城
2017-10-02 10:00   西江都市报   记者 黄颖盈

    西江都市报记者 黄颖盈

    梧州河东老城区的骑楼城,纵横交错有22条骑楼街道,总长达7公里,560幢骑楼建筑错落其中,别具一格的岭南风情引人流连忘返。对于梧州本地的“老街坊”来说,骑楼城是一座栩栩如生的民俗记忆博物馆,记录着梧州老城区昔日的繁华与韵味。

在梧州市区河东片区的骑楼城老街里,时光休闲得几乎停顿了下来。见习记者 陈凡 摄

 

     铁环水门藏妙处

    沿着四坊路、九坊路与五坊路走向特色步行街,仿佛跨越了百年时光——沿路的西侧内街多是高楼大厦,东侧内街却是连片的老式骑楼。这些骑楼大多高三四层,有的还加半层为露台,外墙往往饰以洛可可、古罗马、巴洛克、哥特式等西洋风格的建筑图案,阁楼大多开有水门,设有西式铁艺栅栏观景阳台,有的底部还由罗马柱承托。而骑楼外观上的各式花窗和传统砖雕,则极具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外墙上的铁环更是凸显梧州本土特色的点睛之笔。

    骑楼建筑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商住兼用,连排的底层商铺让出了宽敞的柱廊空间,二层以上的架空阁楼则用于仓库储存或生活居住,人们行走于骑楼当中,不用担心日晒雨淋。现位于南堤路52号的“蒸笼竹样竹器制品”小店,就是一幢典型的骑楼建筑。这个小店门面乍看并不气派,但跨入店门往里走,只见底层商铺进深20多米,走道越往深处越宽敞。二楼阁楼高度超过3米,阳光透过阁楼的飘窗撒入室内,光线打在通往阁楼的木梯上,令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份厚重的历史感。

    如今,骑楼城里大量骑楼由于年代久远,居住功能正在逐年退化。但骑楼廊柱上高高低低的铁环,以及开在阁楼上的水门,却鲜活地记录下了过去那段独特的历史——在梧州河东防洪堤尚未修筑完善的年代,每当洪水泛起,河东的骑楼城就会变成一座袖珍的“威尼斯水城”,许多居住在骑楼里的居民都习惯把货物与生活用品搬上阁楼,并打开水门进出,再用铁环系牢用于进出的小船。

    家住大南路42号的梁桂凤年逾六旬,30多年前举家从广东罗定迁至梧州经商,曾在大南路36号经营店面多年。她回忆说,因为当时所在的店面水位较低,所以每次洪水来临前她和家人都要紧急转移店里的货物。“现在家里的水门已经封闭很多年了,但以前洪水来的时候,人们搭船从水门出入真的很方便。”梁桂凤说。

    “老梧州”李柳贞同样对“水浸街”的往事记忆深刻,年逾六旬的她在东中路46号居住多年。“与从前相比,骑楼城现在静了许多。”李柳贞回忆说,当大水漫街的时候,处于高水位的街道空地处不仅摆满了各家各户的锅碗瓢盆,还有许多小贩沿街摆摊出售日用杂货。在水浸路段,则有商贩撑船沿着街道转悠,兜售新鲜的猪肉和蔬果,并用竹梯、吊篮与骑楼上的住户进行买卖交易。对于“水浸街”,许多“老梧州”都已司空见惯,因此也会从容应对,有的人在“水浸街”时还会坚持“搭艇仔”去附近的大东酒家的二楼喝早茶。

    骑楼原是舶来品

    “骑楼”,是一个颇具南洋风味的舶来名词,它又是从何时起落根于梧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的呢?梧州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侃言在《史识梧州》一书中介绍,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由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首先建造,在当时主要是为了帮助英国殖民者适应印度的炎热气候,利用外廊创造舒适凉爽的居住环境,便于出行避雨与遮阳。后来,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大,到了19世纪末,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也开始出现骑楼建筑,而且骑楼底下的敞廊空间慢慢兼备了商用功能。1901年,英领事署在梧州白鹤山上建成,这是梧州的第一栋骑楼建筑。

    仅有三三两两散落各处的独栋骑楼,自然不能称为“城”。据《梧州市志》载述,骑楼在梧州城内大面积出现的时间可追溯至民国时期。1924年,梧州市区珠投岭一带发生特大火灾,焚毁铺屋4709家,灾民达5000多人。1925年,政府当局考虑到梧州城区内竹木结构的房子多,且街道狭窄,施救不便,于是提出“拆城筑路,挖山填塘”,大片兴建骑楼,使之成为当时梧州商铺与住宅楼房的一大特点。

    其实,这一规划构想早在1921年孙中山先生驻节梧州时就已埋下了伏笔。据梧州市档案局公开资料记述,1921年10月8日,孙中山为取道梧州北伐,成立梧州市政厅,移驻在梧州的粤军总司令部随即委任孙中山的女婿戴恩赛为首任梧州市政厅长,梧州也成为继广州之后的中国的第二个建制市。孙中山先生的侍卫马湘在回忆录《跟随孙中山先生的回忆》提到,孙中山先生曾专门抽时间撰写梧州城市建设规划,认为梧州应该建设像广州那样的骑楼街道。时任梧州市政厅长的戴恩赛陪伴在孙中山左右,聆听了岳父对梧州城建规划的指点,并着手在梧州开展骑楼建设。

    虽然说意外的大火使得政府当局立心改变城区格局,但通风透气且兼具商住功能的骑楼,不仅贴合了梧州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也迎合了当时梧州商业发展对城市空间扩展的需要。据《广西地方志》载述,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以后,英、葡、法、日、美等国家的商人先后来梧州投资办厂。到了1922年,梧州共计有商店1393家,为全广西之最。1905年至1928年间,梧州海关每年最低收入白银32万两,最高达74万两,而光绪末年全广西的财政收入每年只有100万两白银。到了1931年,梧州出口的总值更是占到全广西的80.44%。

    骑楼城里商贾多

    人们行走在骑楼城里,不时能看到一些标志牌,这些标志牌提醒着过往行人,某家其貌不扬的店面,当年曾是名声显赫的商号。

    最早在梧州经营日杂百货的“天宝华”商号旧址坐落于九坊路10号,旧址如今已是一间小小的钢材铺,光从外表实在很难令人联想到它曾经有过的风光故事,但立在店铺前的标志牌上介绍:广东一甘姓商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在此开设百货商号“天宝华”,以经营国产百货为主,经销的品种达700种以上。“天宝华”以薄利多销、货真价实、文明待客的口碑赢得了顾客青睐,将生意辐射至四周乡镇,独资经营长达102年。此外,一度执梧州布业牛耳的“德隆号”布匹丝绸店旧址位于四坊路,梧州第一家私营“均隆”银号则开在五坊路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新世界书局等图书发行机构都曾在大中路上设有分支机构。可以想象,当时寸土寸金的骑楼城内汇集了世界各地的新奇玩意,也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海客商。

    梧州开埠通商以后,为适应外贸发展,方便商贸流通、货币兑换和商品赊贷,平码行、银号和钱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从事平码业和金融典当的商铺,虽曾因世界经济危机的波及和战乱的影响而几番沉浮,但直至1950年以后才渐渐销声匿迹。所谓“平码行”,是指专门从事经纪、代客买卖业务的商号,经营者通常会从中收取2%左右的佣金,故又称“九八行”。据陈侃言介绍,平码行的经营模式一般都是由来自上河诸江的各埠商人,把当地的土特产样品置于店内托经营者代销,而来自广东一带的下游商人,则前往店内选购订货,经营者便在这一买一卖中赚取利差,“不过最重要的还是讲求信誉,一旦不符行情地哄抬价格,便很有可能客源殆失”。

    与此同时,在商贾云集的年代,还有一些互通商业或生活信息的同乡会在梧州活跃,并建立起通讯驻地,五坊街内就曾有一所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粤东会馆,五坊路还曾因此被称为“会馆街”。“当时的‘会馆’,性质类似现在的‘会所’和‘俱乐部’。‘粤东会馆’因由广东籍商人开设而得名,除此之外,梧州城里当时还有‘苏杭会馆’‘湖广会馆’等会馆存在。”

    直至20世纪90年代,河东骑楼城依旧是梧州百货贸易和日杂经销的要地。当时的南环路,有大东大酒家、通达商场、天桥商场、茂兰商场、红星电影院与新闻电影院;大南路则有新洞天购物中心,五坊路上有南方商场;中山路有中山商场;俗称“沙街”的南堤路则汇集了众多经营酱油拌料、鸡蛋糖果、簸箕扫帚等日杂用品的小商铺。

    随着梧州城市发展版图的西移,近年来许多居民与商家陆续迁出骑楼城,但同时也有很多新商户进驻骑楼城,他们忙碌着重新粉刷与张罗门面。在这一进一出的更替之间,骑楼城的商业功能依然明显,而柱廊下倚着竹椅闭目养神的长者、在商铺门面柜台后打着毛线闲聊的老店员,以及店面里各式风味独特的小吃饮品,依然留给市民游客一份浓郁的风情记忆。

编辑:黄东莹 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我市举行升国旗仪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
扶典口西江特大桥安装拉索
两广市场A区东侧进行道路施工
一位残疾人自发资助多户贫困残疾家庭
市民通过手机扫码购买汽车票
梧州珍宝巴士公司组织节前安全检查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