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聚焦梧州 >>  正文
     
四十年光阴,只为那一缕茶香
——记“广西工匠”获得者苍梧县六堡茶黑石山茶厂的技术总监、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
2017-10-17 10:37   广西日报   

    万象世界,她只寄情于一片茶叶一杯茶。

    跋山涉水,她四处寻觅,只为那一缕茶香。

    40年光阴,她守护和传承传统古法手工技艺,任众声喧哗,初心不改。

    她是来自梧州苍梧县六堡茶黑石山茶厂的技术总监、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韦洁群。

    岁月坚守只为心中所爱

    韦洁群说,对于茶,她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打记事时起,看着父辈种茶制茶,茶的香气、茶的文化,自然而然渗透在生活中。

    1976年,18岁的韦洁群进入当时的六堡公社茶厂上班,成为一名制茶工人。此后经历过茶厂倒闭的风雨、尝试转行做过其他工作,但最终难舍的还是对茶的那份情缘。

    从当年的妙龄少女到现在年近花甲,一晃41年光阴。在很多人眼里,韦洁群是一个固执的坚守者,在传统手工艺逐渐被冰冷的机器替代的年代,她坚持“原产地、原茶种、原工艺、原生态”,守护并传承传统古法六堡手工技艺。

    六堡茶的制作,极难掌握的要点是火候控制和揉茶时间。“杀青时一定要掌握火候。茶青下锅后先焖炒再扬炒,揉捻时要以整形为主,加压不宜过久,一般是轻揉。水分降至六七成干的时候,要用炭火烘焙。”谈起制茶的要领,韦洁群娓娓道来。经她手制出来的六堡茶,汤色深红透亮,茶味醇厚顺滑,口感层次丰富、转化多,堪称精品。

    尽管质量上乘,但成本高、产量低的传统农家六堡茶市场份额正渐渐流失。在人心浮躁的年代,大多数茶厂都引进了机械化制茶,快速占领市场。古法手工制茶效率极低——机械化制茶的生产量以“吨”计,而在韦洁群这儿,一次往往只能制出几十公斤好茶。在商业和情怀的冲突中,有人劝韦洁群“还是要识时务”,但她不为所动。“越是这样的年代,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总得有人传承。”

    韦洁群做茶不追求量,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她说:“手工制茶量虽然少,但我追求的是每一款都是精品。”

    不辞劳苦沉淀一缕茶香

    采茶、杀青、揉捻、沤堆、复揉、烘焙、压饼……从一片茶叶到一杯好茶,其中要经历繁杂的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制茶人的功力和耐力。

    采茶制茶绝非外人想象般“诗情画意”,相反,制茶手艺人要面对的是跋山涉水、汗流浃背寻找优质茶叶的艰辛,还有日复一日在炒茶现场烟熏火燎的不易。

    曾经为了制出最自然的槟榔香,韦洁群整整花了三年时间。带着“野生古茶树的茶叶可能更容易产生槟榔香”的期盼,三年里,她和女儿的足迹遍布周边大小山谷。功夫不负有心人,野生古茶树找到了!

    紧接着,她又开始探索工艺的改进,尝试过沤堆、改变存放环境、烧柴火烟熏等无数种方法,倒掉过上千斤制作失败的茶叶,终于成功研制出自带槟榔香的纯天然手工茶。

    她带着女儿探访了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村村寨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采茶时节,她更是同工人一起上山采茶,回厂共同炒茶、揉茶。一点一滴的付出、沉淀、积累,她研发出一整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梧州六堡茶的秘籍。

    无私传承尽显匠人胸怀

    2014年6月,韦洁群获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转身将这荣誉沉淀到六堡镇的茶园泥土里、火热的炒锅中,一心一意将农家六堡茶制进时代中。

    2010年,韦洁群与女儿决定举办古法制茶培训班,将祖传的古法心得和改良技术编制成规范的操作手册传授给学员,实施六堡农家茶标准化培训。这个举动惊动一时,这意味着在六堡茶产区,韦洁群的古法制茶法再也不是唯一。她说,面对制作六堡茶的工艺水平参差不齐、茶源来路不一、六堡茶缺少规模引导的现状,她来不及顾虑太多,只想着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将更好的工艺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韦洁群每年在茶厂内开设两期培训班,把自己的独家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她还带着自己的手艺走出六堡,走进学校,让更多的人因茶有一技之长。为让古法制茶工艺发扬光大,她和女儿收集、整理了六堡茶的历史和古时一直以来制作六堡茶的工具,收集了各种陈年六堡茶和茶化石,专门建成了一个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

    坚守一方茶艺,执着一份专注,坚定一个信仰,传承一种精神。韦洁群说,一切只为了守护岁月深处那一缕茶香。

    (据《广西日报》)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环城公路富林口大桥架设T梁
一场别开生面的“开笔礼”
【这五年,梦圆】共建美好社区 服务千家万户
塘源村民大胆创业养鳖10年年收入达10万元
藤县金鸡镇建新居 贫困户挪“穷窝”
文艺周周演 粤曲声声唱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