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罗庆斌)近期,市农委组织开展野生稻资源监测保护发现,我市野生稻分布点由原来的112个下降到不足80个,分布面积平均缩减近三成。鉴于野生稻濒危状况严重,目前各级农业部门已开始规划建立原位保护点。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最近缘的野生种,由于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经受各种灾害和环境的自然选择,蕴涵丰富的抗病虫、抗不良环境等优异性状,是水稻育种和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是水稻育种重要的物质基础。据了解,我市是广西野生稻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十年前,广西农科院水稻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科研所有关专家曾用四年多时间,对我市的野生稻原生境进行考察核查。经鉴定,我市的野生稻大部分为具有研究价值的药用野生稻。 现在,我市有两个野生稻国家保护点,分别位于苍梧县六堡镇和岑溪市马路镇,每年都获得自治区下拨的保护经费。这两个保护区内设施完好,保护工作开展正常,无外来物种干扰,土壤等生态环境大部分处于原始生存状态,无人为破坏影响,野生稻长势良好、数量增长较快。但随着人口增加,人类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以及生态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影响,我市野生稻栖息地被占用或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他未被保护的野生稻分布点数量锐减,分布面积急剧下降。 市农委总农艺师甘日文介绍,国内相关学者最新研究表明,现代栽培稻相对普通野生稻,丢失了约三分之一的等位基因和一半的基因型,其中包括了大量优异基因,有抗病、虫、杂草及抗逆基因,也有高效营养基因和高产优质基因,而且野生稻的很多特性以现有的科研水平仍无法破解。因此,对我市野生稻资源进行及时保护,加强资源鉴定与利用,未来能让其为提高水稻产量及改善品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