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000元,与全区平均增幅持平,保持平稳上升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梧州调查队分析认为,在农村地区就业形势好转、部分农产品销售情况良好和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2017年我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增速有所提高,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 市农委经管站负责人介绍,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最大。2017年,我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约33.5万亩,同比增加5.5万亩,增长19.6%。流转耕地的租金有所上涨,平均每亩由原来的800元上涨到1000元,水田最高租金达每亩2000元。统计显示,仅砂糖橘产业经济效益向好带动租金上涨,就使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5280万元,按全市农村人口计,人均增收约20元。 据了解,经过近几年来的培育,我市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业规模适度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市新培育农民合作社24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222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有8家、自治区级示范社有36家、市级示范社有86家。目前,全市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达28.5万人,种植面积达4.5万多亩。此外,去年全市新培育家庭农场达80家,家庭农场总数达37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