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吃店吃个早餐,用手机支付就能买单,还有机会获得免单; 逛市场买菜,用支付宝或微信结账,免去了找零的麻烦,方便快捷; 打车到达目的地,通过手机扫一扫司机的手机二维码就能付车费…… 如今,越来越多消费场所都出现了移动支付的身影,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交易平台的更新迭代,移动支付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囊括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移动支付也逐渐成为大众无法割舍的新生活方式,“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生活已来临。 梧州日报记者 罗丽思/文 麦朝枢/摄 A 移动支付方便快捷 “没带钱,你敢出门吗?”如果两三年前问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可能仍会犹豫,但随着多元支付方式的兴起,不少人已过上不带钱包出门的生活。 短短几年间,“无现金”这个词正慢慢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以移动支付为代表,使用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这种方式只需与银行账号绑定,利用微信、支付宝或其他支付平台就可以进行转账消费。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各类电子支付方式的迅猛发展,许多消费者对这一新兴支付手段从早期的观望,已逐步转向了“无现金生活”的身体力行者。 一部智能手机,已经逐渐代替了钱包里的现金和银行卡。 “老板,我已经用支付宝买单了,你看一下。”近日,记者见到马玲时,她正在使用支付宝付账购买午餐。在小吃店结账时,她驾轻就熟地用手机扫了一下前台上摆放的二维码,输入金额和密码,就完成了支付,随后店家便收到到账提示。“现在出门很少用现金了,不是用支付宝就是用微信支付。”马玲说。从事财务工作的马玲可谓几乎每天都要与钱打交道,对于如今支付方式的转变她感受颇深:“最开始的时候是直接用现金交易、转账,那时候要反复核对数目,还要验钞,生怕出一点错。后来有了银行卡、信用卡,当时觉得刷卡签字挺方便,没想到如今连卡都不用带,只需要二维码和手机,几秒钟就能完成支付。”马玲说,现在公司发奖金或者加班费时,员工们都会主动要求她把钱直接打进他们的支付宝或微信账户,方便他们使用。在微信或支付宝收到货款后,她也能即时提现到公司账户,免去了现金交易或银行转账的繁琐,“这样挺好,我工作相对也轻松了不少,不用总是担心身上带着大额的现金。”她开玩笑道:“现在是出门可以忘带钱包,但一定不能忘带手机。” 扫二维码付款也不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一些老年消费者,也开始尝试使用移动支付。“发红包、逛超市,就连买菜也能用手机支付。”在万寿宫市场,65岁的郭建军老人选了两把新鲜的青菜后,掏出手机扫了一下菜贩提供的二维码,确定金额后在手机上按了下手指,便完成了支付。“儿子帮我设定了指纹输入,就算忘记密码也不要紧,要是账户上没钱了,打个电话让儿子发个红包过来就行。”郭建军乐呵呵地说道:“以前买菜碰到几分几角的价格,都会下意识让老板抹零,只给整数,现在简单多了,不怕遇到假币,也不需要特意带够零钱。” 
一名市民在肉摊买肉后扫码付款,简单方便。 不仅是消费者感受到移动支付的便捷,商家也体会到了它的便利。如今出门随处可以发现,各超市、商店等均开通了自己的电子支付方式,或与一些网上平台合作,由其提供电子支付渠道,绿色的微信二维码和蓝色的支付宝二维码几乎成了众多商家收银的标配。小商贩们也不落伍,加入到无现金支付的浪潮中,一些街边的小摊、小店以及市场的摊档,也随处可见手机支付的二维码贴纸。记者对比发现,过去消费者现金结账找零至少半分钟以上,如果遇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待消费者找出银行卡后,还要刷卡、输入密码、签字确认,过程也需要1至2分钟,后面排队付款的消费者则要等待更长时间。而使用移动支付,店员只需要扫一扫消费者手机上的付款二维码便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市民在手机上也能随时查找到自己的消费明细。 让商家们更津津乐道的是,此前使用现金支付,商家与顾客之间的联系处于被割裂的状态,但如今移动支付构建起了新的桥梁。“现在顾客大多使用手机付钱,为了方便付款,会互相加为微信好友,我们的宣传也就多了个新途径。”从事美容行业的孙新萍说:“以前联系顾客,要留对方的手机号码,只能通过发短信、打电话通知优惠活动信息,不少顾客对这种方式有些反感。但是现在我通过微信朋友圈发一些新货上柜的消息,顾客会自己看,有需要的再联系。” 此外,很多商家还会设定关注商家公众号这一选项,顾客在选择移动支付时就自动成为会员,商家也借助这一平台定期推送广告内容,无形中移动支付为商家和顾客搭建起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B 网上缴费“办家庭事” 随着移动支付的日益渗透,手机支付已从日常购物、大众消费领域扩展到公共服务与日常生活方面。如今,缴纳水、电等生活费用已不再需要到营业厅排队,在手机上即可完成缴费,此外,购买车票、飞机票,购买基金、信用卡还款、交通违章缴款、宽带费、话费、有线电视费、社会保险、公益捐款等等遍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各种缴费都可以通过移动支付完成。以前要四处跑腿办的事,现在只需一部手机就能轻松完成,方便快捷。 
用户扫码便可轻松缴纳水费。 过去,每个月一到缴交水费电费的那几天,家住石鼓冲的李延亮就会感到焦虑,因为加上父母家,他要为三个家庭缴交各种生活费用。每每想到为了缴费要在上班之余抽空去各个营业点排长龙就让他感到烦躁,若是迟了缴费,影响正常生活也是麻烦不少。而现在,这些烦恼已通过手机支付轻松解决。李延亮微信关注了多个生活类的公众号,他说:“在这些公众号中,不但可以缴费,还能办理各种业务、查询个人账户、故障报修等等,不用动不动就跑去营业厅,方便多了。”他向记者熟练演示了一遍如何使用手机缴费。比如缴电费,在微信关注“南方电网95598”公众号后,在“我的用电”一栏进入电费查缴界面,绑定用户编号,确认用户信息后便能缴费,还能选择使用自动划扣或微信、支付宝缴费,轻松点击几下就完成了交费。“一部手机就能完成多项缴费,就像10086的APP,在指定期间充值有优惠的同时,还能绑定自己的亲人号码作为亲密好友,随时查询、代缴好友的流量和话费,不用担心父母的手机因欠费停机而失了联络。” 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移动支付带来的便捷。记者观察发现,网上支付交易越来越规模化,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发展趋势,多种支付渠道已普及各类公共事业、生活缴费,并细化到生活所需的各个细节方面,让市民逐步告别身上带“N张卡”的生活。 除各个公共事业公众号及APP提供支付服务外,还有微信钱包、支付宝、银行网银和自助终端、手机银行等多种缴费方式,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时段的缴费需求。如在基础设施服务方面,微信和支付宝就先后推出“城市服务”,可在手机里完成水电燃气等各类生活缴费和政务办理,并提供了便民生活、财富管理、资金往来、购物娱乐、教育公益以及第三方服务等应用服务,彻底覆盖使用者的生活圈,市民只需要在支付宝的页面上点击所需要的服务,根据提示就可以一步步实现网上自助缴费。 在旅行方面,除在线票务服务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先后开通跨境支付功能,将免外汇兑换的移动支付带给出境的中国用户;在网络游戏、会员卡等虚拟物品消费领域,已有大量的游戏和社交平台打通,可直接用手机支付充值;同时,移动支付还迅速在各个线下商业生态内生根发芽,伴随着美团、大众点评等在餐饮娱乐婚庆等领域的线上线下布局,饿了么在外卖领域的拓展,58同城、赶集等在同城服务的推广,这些和吃喝玩乐相关的日常消费,如今都可以在手机上以无现金方式完成。 C 优惠层出不穷刺激消费 移动支付开启了消费者与商家便捷交易模式的同时,我们还看到,这种便利的消费方式也让“花钱”变得更顺畅,与此相伴随的,是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也被更大地激发出来。在移动支付的刺激催生下,各种优惠层出不穷,其所带动的关联消费能力也随之愈加强大。 “多谢支付宝每天送我一把青菜。”在装饰行业工作的张薇婕下班后顺路到沃尔玛超市购买做晚餐的食材,使用支付宝结账时,她当天所领取的支付宝红包抵扣了其中一部分金额,差不多相当于免了所买的青菜钱,于是她便在朋友圈中发了这么一条状态,得到了不少好友的共鸣。 “从去年开始,支付宝每天都会派发金额不等的红包,然后到适用的实体店支付使用后,有时候还会有奖励金。”张薇婕所说的支付宝红包,是支付宝所推出的一项“天天领红包”活动,为吸引新用户以及低频用户使用支付宝,通过二维码、吱口令等邀请其他用户领红包,若被邀请用户使用该红包,则可以赚取赏金,金额随机,到店消费可直接抵现金使用。这项活动自从去年10月开始后,陆续引发众多市民的热情。而相对应的,微信也不时推出鼓励金活动,消费者使用微信钱包付账后成功后会返还一笔钱,累积一周可以抵现金使用,除鼓励金外,用户支付后还可获得代金券、现金红包等。 记者走访发现,在移动支付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时,在不同的消费场景中,移动支付也起到了黏合剂的作用。在旺城广场4楼的一家火锅店里,店员告知前来就餐的王霞,可以直接扫描桌子上的微信自助点餐二维码进行在线点菜。通过二维码进入这家店的菜单页面看到,每样菜都有清晰的配图和实时的价格显示在上面,还有商店推出的优惠活动和套餐,一目了然。就餐结束后,只需点击在线支付就能结账,还有机会领取红包,比现金支付便宜不少。 对于这种支付方式,王霞觉得新奇又方便:“不仅吃饭不用再等服务员拿菜单来点餐,结账时也不用在收银台排队付钱,节省了很多时间,朋友间的AA制消费也变得更加容易,只要付款人对一起吃饭的几人发起群收款,输入金额和人数,系统就会自动计算出每人应付金额,并向大家发起收款。”此外,王霞告诉记者,她的手机上还会经常收到打车软件赠送的折扣券,以及电影、购物的优惠券,在购物APP充值或签到,还有相应的折扣优惠,这些都会促使自己去进一步消费使用,“通过手机支付打车、订票之后,我也会点击弹出的链接,浏览一下其他店的优惠活动,领取优惠券,这在以后的消费中都能用上。” 不少经常使用电子支付的市民均表示,微信、支付宝这些大众的支付工具是手机基本配备,通常会根据不同商家店铺里的具体情况及优惠活动来选择使用。同时,也有不少人坦言,各支付平台或商家推出的优惠活动,往往会促使人产生前去消费的冲动,且在许多人看来,移动支付里的钱已经数字化,在支付的时候对这个“数字化”缺乏直接感受,也随之带来更多的花销。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移动支付已不止于能花钱,它开始变得会赚钱。自从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上线后,各类网络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开启了全民理财的新时代。不用去银行排队,随时随地就可以实现轻松理财。一些平台还提供小额的资金,比如蚂蚁花呗,可以根据个人信用给出一定额度,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 D 各类支付产品抢占市场 今天,“不带钱包出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常态,这背后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飞速发展在起着推动作用。记者发现,随着人们对支付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为抢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多方运营商正携带各类新型支付产品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类第三方支付渠道层出不穷,它们通过各种优惠手段争抢线下门店,不断改进用户体验,以期在移动支付的战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支付宝和微信,可谓移动支付战争的两个主要角力巨头。日常生活中,从商场超市、外卖、打车,再到街头巷尾的小摊贩……无一处不是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两大巨头争夺的场景。各门店一般会摆出两个码:支付宝和微信,哪个方便扫哪个。同时,为了抢夺移动支付这块沃土,支付宝和微信不断开启“肉搏”战。从早期的红包大战到现在的“无现金城市”大战,双方的比拼从未停止。2014年1月,微信率先推出了春节红包,众多用户抱着“就是觉得抢着好玩,不在乎金额,抢到几毛钱也高兴”的心态,令微信红包成为近几年来春节红包大战中的主力——只要有一人用微信发“红包”,就能够带动其朋友圈的众多人开通微信支付。自此,微信支付便一举进入微信好友之间以及微信群成员、微信用户与在线商户之间的交易中,依靠社交网络兴起的微信支付成为支付宝的直接竞争对手。此后支付宝也不甘示弱,宣布对电脑上进行支付宝账户转账全面收费,但在手机上使用“支付宝钱包”转账继续免费,同时还与新浪微博联手推出微博支付,抢占微博用户的移动支付份额。 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同样后续发力。去年,市内多家影院外都摆放出了“使用建行龙支付10元观影”的优惠海报,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注意。“我每个月会去看三四次电影,有时候网上抢不到特价票时,只能买几十元的票了,有这样的观影优惠怎能错过。”留意到优惠信息的严胜斌当即用手机扫了海报上的二维码,下载了龙支付的APP,进行相应的注册登录后,使用龙支付钱包便买到了两张10元的优惠电影票,“看介绍这个APP还有不少快捷支付功能,以后消费也用得上,希望更多的运营商陆续推出更多的优惠活动。”严胜斌说。 龙支付只是众多第三方支付产品中的一员,就在支付宝微信瓜分移动支付市场的同时,银行系也加入到二维码支付大赛中抢占阵地。2017年12月,由中国银联联合各商业银行共同打造的银行业移动支付通用入口APP“云闪付”正式发布,这标志着我国银行业有了统一的移动支付APP。根据中国银联发布的信息显示,消费者通过“云闪付”APP即可绑定和管理各类银行账户,并使用各家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及优惠权益。“云闪付”APP可绑定10张银行卡,方便消费者跨行管理银行卡,并可集中查看各家银行的各类支付优惠活动信息。 
“一部手机走天下”的生活已来临。罗丽思 摄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移动支付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与实惠不言而喻,但其安全问题也日益困扰着用户。多种新兴诈骗手段,如微信红包诈骗,虚假公众账号诈骗,扫码关注诈骗等随之出现,导致很多用户出现财产的损失。而与此相应出现的是,保障移动支付的安全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据报道,2017年10月,一家“无人超市”落户于北京亦庄京东大楼,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家超市,这间“无人超市”并没有雇佣售货员,顾客只需在第一次消费时通过手机上的二维码进行身份认证,之后即可刷脸进店、自动结算,享受“即拿即走”的便捷。2017年1月13日,北京西站开通了人脸识别验票系统,即“刷脸”进站,开启了铁路检票服务新时代。它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在自动检票闸机上安装了摄像头,旅客走近机器时,便会抓取旅客脸部信息,与身份证芯片里的照片进行比对,票证信息相符、人脸与证件照比对通过,闸机便会自动放行。此外,还有指纹识别、声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安全验证方式,日后或将成为主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