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在藤县天平镇满村,原先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韦月扬如今成了致富能人。去年,她将金融机构发放的小额信贷入股企业,自己还承包了村里一个面积约为三亩的鱼塘养殖草鱼,现在鱼儿长得肥美,已经开始捕捞上市。
近年来,我市金融扶贫由简单的贴息贷款到综合性精准帮扶升级,更注重扶持发展生产培育“造血”功能。许多像韦月扬一样受益于金融扶贫的贫困户,脱贫后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 随着各级各项扶贫资金进一步投入,推进脱贫攻坚获得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据统计,2017年我市共发放贷款13亿元,累计贴息0.74亿元,并设立风险补偿金1.43亿元。同年,全市各级资金政策专责小组共培育认定承担扶贫小额信贷合作或委托经营主体125个,共向贫困户分红0.88亿元,受益贫困户2.7万户。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资金政策专责小组负责人介绍,金融扶贫的关键是确保资金真正落到点上、扶到根上。目前,通过支持农村经营主体,链接农户增收与产业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已在我市贫困地区成功推广。全市125个有带动能力的经营主体,根据贫困户的意愿及生产经营实际承接他们的扶贫小额贷款,按照不低于入股资金8%的标准分红。另一方面,各级金融机构从产业链条上选择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行资金供给,并鼓励其吸收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入股或合作经营,推行“点对线”的产业链金融扶持模式,实现了贷款效益最大化。例如扶贫龙头企业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与蒙山县结成对子,已帮助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9家,目前蜜蜂养殖规模6万多群,年产蜂蜜1000多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