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聚焦梧州 >>正文
     
从“绣”到“秀”,让民族服装“潮”起来
2018-04-21 12:19    新华社   

新华社南宁4月20日电(记者胡佳丽)当传统民族服装遇见时尚风,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农历三月三下午,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黄洛瑶寨,一支由瑶童、瑶妹、瑶哥组成的红瑶服饰原生态模特队,在动感音乐中踏着T步走秀,向游客展示自由搭配民族元素的服饰,让民族服装“潮”了起来。

一名身着红瑶服装、包着头巾的小萌娃从幕后走出,有板有眼的动作和模特步,引来观众一片叫好声。“我的衣服是奶奶给我做的。”5岁半的红瑶女童潘荟竹,已有奶奶亲手缝制的两套民族服装。

“我们的服装都是自主设计的,身上的民族服饰也都是纯手工制作。”23岁的潘杨琴,在T台上展示的是一套绣着飞禽走兽图的黑色短款旗袍,上面的图案栩栩如生。

“传统服装的图案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河流等,种类非常多,这些花纹体现红瑶妇女在劳作中对大自然的认知,也表达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生活的向往。”潘杨琴说。

红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女性服装以红色为主调而得名。2014年,红瑶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黄洛瑶寨土生土长的黄继凤,是红瑶服饰制作工艺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潘继凤说:“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包括制丝、纺纱、织布、刺绣、蜡染、挑花等,而刺绣和蜡染还能细分多种。”

红瑶服饰没有图案样式,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身授,世代相传。一个瑶妹自幼学习这些繁复的服饰制作,待到出嫁时,才算基本掌握所有的技法。“五岁六岁玩泥巴,十三四岁学绣花,十七十八方出嫁,十九二十抱娃娃。”这首民谣,基本勾勒了传统红瑶妇女的前半生。

前些年,随着社会文化日渐多元,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妇女纷纷改装,不再一针一线地耐心缝制衣服,能够熟练掌握红瑶服饰制作全套工艺的人越来越少。潘继凤说:“如今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外来游客对瑶族服饰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大家才重新拾起绣花针。”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指尖上的非遗技艺,我们每年都举办两三期培训班。”龙胜县文化馆馆长邓龙雄说,近年来,文化馆通过开展蜡染和刺绣传习培训等举措,以“传帮带”形式培育年轻一代的少数民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红瑶服饰成为黄洛瑶寨民族风情的重要元素,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业同时也滋养着红瑶服饰的生命力。潘继凤告诉记者,村寨与旅游公司合作,2017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村民中分红最多的达2万元以上。此外,头巾、手帕、腰带等配饰的出售和整套服装的出租也有数万元的创收。

潘杨琴说:“为了加深游客对红瑶服饰的印象和了解,寨子里的姑娘们主动组织了这场服装走秀。”从“绣”到“秀”,在大山里的时尚秀场上,传统与时尚的巧妙融合让红瑶服饰及文化得到了活态传承。(完)

编辑: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 倒伏树木伸进居民房屋
· 小区绿化带种上了蔬菜
· 岑溪市聚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综述
· 我市2024年渔业执法系列专项行动工作突出获表扬
· “严起来”以清风正气凝聚我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正能量
· 建晖纸业向高端纸品制造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 一季度我市投递量增速高于全区水平
乡村画卷
文明旅游 不负美景
一路繁花
花红树绿相映成景
梧州港大利口 作业 ...
六旺树开花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