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换星移几度秋   万紫千红又一春
2020-07-27 17:12梧州零距离网-梧州日报

■罗郁祥

(《梧州日报》编辑)

在梧州日报社工作了36年,我目睹了媒体快速发展的历程,感受着媒体人始终不变的初心。这种“发展”与“初心”,也成为支撑我扎根这家媒体的信念,无论报社是从大中路迁到小南路再到如今落户于新兴二路,还是我的岗位从印刷技术转为校对再变为编辑,我对这个单位的热爱从未改变。

1983年,我来到报社工作,当时报社的办公地址在大中路,印刷厂还没成立,机印班正在筹建。那时是铅字印刷的时代,工人们把铅字印刷形象地称为“捡字粒”,从一大盒铅字粒里选出要印刷的字,对应编辑的文章编排放到字板托上,再通过轮转机把一张张报纸印出来。

上世纪90年代,报社办公地址搬迁到小南路,随后成立了印刷厂。上世纪90年代末,报社决定将印刷技术更新升级为激光照排技术,派我和其他技术骨干一起到外地专门学习新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是利用照相相关原理的技术,把一篇篇文章的文字显影、定影。排版时,技术工人需要把带有文字的胶片剪成一个个方块,再按照报纸的格式排到版面上。激光照排比铅印技术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仍有很多不足。例如,字库有限,当文章里遇到相对罕见的字,就需要临时刻一个字,再通过显影定影才能印刷;如果编辑突然对文章进行较大修改,操作也非常麻烦,得把胶片里要删除的部分挖出来,再重新填补新的胶片进去。受制于当时的印刷技术,那个年代的报纸普遍图片少、设计简单,可谓名副其实的“白纸黑字”。

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印刷技术应运而生。彩色印刷、套色印刷等,仅仅通过设置不同的电脑模式就可以实现;编辑需要删改文字及对版面进行美学设计,在电脑上就可操作。2002年初,报社迁至新兴二路办公,用整整两层楼的地方放置整套高速印刷系统,报纸的印刷质量越来越好,版面设计也越来越丰富。经过自学与进修,2005年,我转到采编岗位工作。来到一个全新的工作领域,在加紧学习编辑业务知识的同时,我还要埋头苦练全新的现代采编系统操作技术。虽然累,但是,能在一个新的岗位上见证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感受媒体人员的担当,我觉得十分自豪。

万紫千红又一春。如今的我,以编辑的身份,仍在见证着已迎来70周年的梧州日报社不断书写的绚丽诗篇。

编辑:钟笑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