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让群众感受平安幸福
我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述
2021-11-21 10:30梧州日报

梧州日报通讯员 李继远 高寒 蒋勇杰

“世纪新城小区内有车辆乱停乱放,消防通道堵塞严重的现象……”近日,长洲区大塘街道华洋社区的“街长制”团队网格员在巡查时将问题拍照上传至“城市啄木鸟”信息平台。很快地,交警、消防、社区等责任单位派员抵达现场处置。

实行“街长制”,通过“城市啄木鸟”进行任务派单、及时解决问题,这是我市通过建设全国基层党建示范市、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中积极探索构建平安建设新格局,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让群众感受到了社会治理创新的“力度”和民生、平安幸福的“温度”。

搭建“四梁八柱”治理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系列行动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高层设计、提前布局谋篇。在市委政法委牵头主导下,我市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根据《梧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确定了“1146”社会治理体系:一网即网格化服务管理,一中心即市、县(区)、街道(镇)、村(社区)四级综治中心,四平台即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综治信息化平台、“雪亮工程”平台、视联网平台,六大体系即立体治安防控体系、多元矛盾纠纷化解体系、心理服务体系、为民便民服务体系、多元化平安宣传体系和平安创建体系。

截至今年10月份,全市四级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建设等项目投入资金超3亿元,各部门和社会监控摄像头接入市综治中心5万多个,初步搭起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四梁八柱”,吹响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集结号。

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

自去年初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市委政法委充分检验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组织全市6000多名专职网格员,联合志愿者网格员组成志愿服务队,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多亏街长团队出面,帮我们解决了楼下餐饮店的油烟问题。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今年8月初,长洲区丰业花园小区居民吴女士对“民意接待厅+街长制+书记在现场”工作模式赞不绝口。

……

我市始终坚持在“离群众最近的地方”进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为了解决城市管理“最后一米”问题,我市强化党建引领,将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创新推动“街长制+网格化”双向融合,形成街道党工委书记带头、党员跟上、发动志愿者及居民参与其中的良好局面,切实增强城市基层治理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目前,“街长制”已在市区八个街道推行,“街长制”团队承担综合执法、应急处理、秩序维护三大方面40个项目的职责任务。

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为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我市积极探索“五治”(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农村,通过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在村(社区)综治中心及辖区派出所等安装一键音视频报警系统平台;在市区,借助“长安义工”“骑楼大妈”等190多个群防群治自治组织的力量,打造联合信访超市、和谐农事协会、警医联合调解室等基层治理平台。

法治化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去年以来,我市政法部门真抓实干、精准发力,既全力踢好地方立法权“主场”,积极投身法治政府创建“考场”,又营造法治“磁场”,为营商环境、社会风尚和法治社会建设注入强大法治力量。

市委政法委、市法学会在广西乃至全国率先试点“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承担着党委法治工作决策咨询等职能初显成效;今年3月份,我市新的综治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把基层治理的法治保障落到实处;全市60多个街道、镇设立了法制宣传辅导站,每个社区(村)成立“一村(社区)法律顾问”,打造了普法大道、普法广场和媒体网络相结合的立体化法制宣传阵地。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让我市平安之路越走越宽。

编辑:黄东莹

梧州零距离客户端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