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蔡楚夫印象 艺术长廊 2025年06月12日

在交流活动中,蔡楚夫深入牧民家中写生作画。 作者供图

《雪霁》(油画系列之一) 蔡楚夫 作

《东去长安》(国画) 蔡楚夫 作

梁广辉

今年5月下旬,北京圆明园展览馆举办了一个高规格的“园彩墨韵”——全国书画名家圆明园采风活动暨精品展,我国不少现代书画篆刻名家参加了这次盛会,蔡楚夫的几幅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访时所创作的国画在现场展出,受到了高度关注和好评。

蔡楚夫,一个从梧州走出去的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现为美国华人艺术家协会创会会长兼艺术总监,也是我敬慕多年的画坛大师。当初,听说起蔡楚夫时,只是听说他是梧州同乡,后来到美国定居,画得一手好画。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学画所接触的大多是苏联时期的画家的写实派风格,基本是统一基调板式的苏派油画,所以,当从印刷品中见到蔡楚夫的油画作品《雪霁》系列等,我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不单单因为他的油画作品富有浪漫情调的视觉效果,蕴含深刻的美学哲理和贴近生活的审美元素,读来倍觉亲切,而且还因蔡楚夫为同城老乡,从小爱好画画的我,见到蔡楚夫如此令我望其项背的大作,敬慕和好感油然而生。

多年来,蔡楚夫与国内外艺术界的学术交流频繁,美术创作从未有过丝毫停顿,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他的个人画展和联展达一百多次。蔡楚夫一直活跃在海内外的画坛且声名鹊起。20世纪80年代,我在市文联工作期间,市美协曾举办他的美术讲座,但由于那时忙于其他工作,竟未找到机会与其面聊。真正认识蔡楚夫是早几年,那时,从与他聊天谈话当中,我才感觉到他是如此亲和朴实,谈吐间话语不多,声调不高,知识渊博却不爱张扬,对绘画创作和生活体验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刻见解,短暂的聊天令我受益匪浅。尔后,蔡楚夫的经历与成就,更多的是从零散的信息传递中了解一二。如“一带一路十年·国礼艺术家”采风活动中,蔡楚夫的多幅画作,被作为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的代表作,供人交流、学习及收藏。又如在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访谈节目,蔡楚夫的一番番对岭南画派、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见解,都让我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蔡楚夫艺术创作背后的许多鲜活感人的故事。

原先以为,蔡楚夫一直以油画见长,岂料,他研习国画还早于油画,尚在他13岁时,其国画作品就在梧州市首届美术展中获奖并被破格吸收为梧州市中国画研究会会员。尔后,蔡楚夫考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研习油画。旅居美国纽约后,风华正茂的他先后游历于多个欧美国家,如饥似渴地学习,历尽艰辛淬炼、富于挑战自我,终于成就为北美华裔艺术名家。

作为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传承弟子的蔡楚夫,早期就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有所接触,师从同为岭南画派名家丁衍庸、杨善深,深得大师们的言传身教。难怪,从蔡楚夫的山水、花鸟、人物国画中看到,其笔墨如此老辣,性情如此豪放,中西如此兼容,我想,这大概与蔡楚夫多年来在绘画生涯中,深刻领悟了中国文化艺术传统之大道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学用兼长,善于将西画、国画的精粹灵活融会,将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发挥极致,方有如此成就。或许,就国内的美术界而言,当初研习油画的大师,大多也意识到最终要从西方审美回归到东方本源,艺术路子才会走得更宽更远,这是否属于艺术上的落叶归根?未有深究也不曾考证,但所见一批美术大师,都有明显的中西相融、互为贯通的例子。

蔡楚夫的画作如是,而其艺术理论亦然,这正如蔡楚夫在近期访谈节目所阐述的艺术观点中谈到,认为自己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归根结底是中华传统文化熏陶所致。或许,这正是他多年来游走世界各地,在学习探索表现等一系列的绘画历程中,始终没有忘记根植于血脉中的中华文化传统美学之故,这也是很值得艺术界所深思和倡导的。蔡楚夫的这一美学观点,无疑也代表了众多美术大师的初心,也正因如此,我国的许多美术大师,在艺术创新中自觉地把扎实的油画底子融入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当中,中西交融便着实有着更多的另辟蹊径的精妙之处。所以,纵观诸多大师画作,总有种扑面而来、浓郁厚重、鲜活灵气的艺术气场。如蔡楚夫的中国人物画《葛克族老人》《东去长安》等作品,就给读者明显的水墨灵动、笔线扎实、色调浑厚的视觉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