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右手唯一一个手指———拇指和残缺中指的左手上,印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使劲地按在涂了底色的画纸上,一双特殊的小手最终绘就一幅特殊的画作———一张布满月亮、太阳的抽象画。这幅特殊画作,花了五岁半的吴振能一整天的时间。“画作”赠予对象是吴振能眼里和心中的母亲黄少兰。
自2007年开始,在市福利院九户“新和家园”、“爱心村”的模拟家庭中,38名孩子和志愿者们组成了九个家庭,其中,吴振能与其他三名小朋友成为志愿者黄少兰及其丈夫的“孩子”,他们组成了一个温馨的小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妈妈”黄少兰和“爸爸”郑秋生365天住在福利院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带孩子,平时,“爸爸”在外面打工,“妈妈”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回家,为孩子煮饭。晚上,“爸爸”和“妈妈”一起与孩子玩耍,教孩子们写字、说话。
在模拟家庭里,四个孩子年龄在3岁到8岁之间,分别患有脑瘫、肢体残障等疾病。为照顾好这几个孩子,黄少兰倾注了大量心血。单是为了教会吴振能和常人一样写字,黄少兰每天晚上都要花费半小时为他按摩手掌和手指,然后自己先用左手将笔画顺序临摹一遍,再手把手地教吴振能用残缺的左手写汉字。就这样坚持了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后,吴振能现在学会写阿拉伯数字1~10,学会写自己的名字和几十个汉字。
黄少兰不但教会孩子们吃饭、穿衣、走路等自理自立行为,还常常发展他们的课外兴趣,像活泼爱动的吴振能,黄少兰鼓励他跳舞、唱歌、表演小品;像安静的吴振礼,黄少兰教他编织毛线,学写字。此外,黄少兰还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他们加菜、买衣服、带他们到公园和郊区游玩,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抚养,用爱心温暖这些曾被亲生父母遗弃的孩子。
黄少兰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妈妈”的爱。以前,吴振能在上课时很淘气,一不顺心就“出现”滚地、撞墙等行为,在有了“妈妈”的调教和引导后,吴振能不再随便发脾气,他和老师说,他要做“妈妈的好孩子”;看到妈妈蹲着洗菜,吴振能会搬张小凳子给妈妈坐;放学时,看到“妈妈”黄少兰背着弟弟回家,他主动为“妈妈”拿弟弟的衣服……
在和睦的家庭中成长,孩子变得很懂事,经常粘着“妈妈”,亲近“妈妈”。“妈妈,你累了,我帮你捶捶背。”5月5日傍晚,当吃完晚饭后,吴振能主动爬上沙发紧靠到“妈妈”黄少兰身后,为黄少兰捶背。捶背后他还依偎在妈妈身边,轻声地唱起了儿歌《我的好妈妈》。黄少兰搂着吴振能,笑得很灿烂,她说,这一刻,孩子们懂事的行为令她忘记一切的烦恼,让她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