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中共的“根”在这里
两鬓染霜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倪兴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向新华社记者讲述了27年来他在此工作的见闻和感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各地的10余名代表,聚集在狭小的石库门厅堂里,探讨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革命与建设之路。
“从最初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7000多万名党员,中国共产党人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称“一大会址守门人”的倪兴祥感慨万千。
参观人数见证国家发展
“去年一年58万参观人次,今年还可能遇到每天6000至8000人的大客流,一大会址正在创造改革开放以来年参观人数的新高。”倪兴祥掐指计算。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大会址纪念馆向全社会开放,迄今累计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近年来,这里不仅是革命圣地,更是“红色旅游”的标志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现场等。从入党宣誓地,到集体婚礼现场,再到红歌会舞台,一大会址纪念馆正发挥着多样化的作用。
“游客数量和来源,就好像一个标尺。近年来,有民生活越富裕、越安康,党和群众的关系越密切,一大会址的参观者自然就越多了。这是我在这里‘守门’27年来最深刻的感悟。”他说。
据倪兴祥分析,单从团体观众的构成变化,也能感知党和国家发展的脉搏。曾经有一段时间,参观者主要来自党、团、工会组织的集体活动,政治教育的特点很鲜明。但现在的一大会址,在70%的团队客流中,是自发前来的“红色旅游”团,以及家庭团、背包客等。
外国游客越来越多,是近年来一大会址的另一个明显变化。2010年到访此地的58万人次中,有4.2万人次是外国人。“这是中国国力不断提高、执政党魅力不断增强的结果。”倪兴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