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交易量下降,一边是房价稳中见涨。今年以来的楼市“坚挺”态势,令购房者颇为迷茫。然而,随着房贷难度进一步增大,调控力度仍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梧州楼市还能否继续维持当前的局面?波澜不惊的楼市背后,还有哪些因素将影响房价走势?
银根紧缩,贷款买房难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通胀压力,国家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7月7日,央行再次上调基准利率,商贷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56%,五年期以上贷款利率达到7.05%。贷款利率创下十年来新高,令房贷者直呼压力大增。
即便能承受高利率,要拿到贷款也不容易。目前,各商业银行都取消了首套房利率优惠,部分银行首套房贷还执行基准利率上浮。据悉,建行梧州分行已执行差别化房贷政策,首套房贷按基准利率上浮5%签订贷款合同,而5%仅是基准利率上浮的下限。
虽然农行梧州分行、工行梧州分行首套房贷款都执行基准利率,但等待放款的时间比较长。二套房贷款方面,首付六成已是银行业“行规”。同时,各银行已经执行二套房基准利率上浮,其中建行二套房贷利率按基准利率上浮20%签订贷款合同。与此同时,邮政储蓄银行梧州分行暂停了二手房业务,建行梧州分行二手房贷利率则需执行基准利率上浮。
分析认为,执行基准利率上浮以及暂停二套房贷,是受银根紧缩、流动性减少的影响,银行所采取的临时手段,在通胀压力减缓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作出相应调整。不过,就目前已公布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CPI等,近期内调整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并不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持续的贷款难将增加房贷者的负担,影响其购房意向,从而加重买房者对楼市的观望情绪。
由于消费者的持续观望,开发商资金回笼速度明显受到影响。加上难以从银行拿到贷款,开发商的资金压力逐渐显现。7月29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接受央视采访时称,银行业“能承受房价下跌五成的压力”,继续严控房地产贷款的意义不言自明。
房源丰富,供需难同步
在刚性需求观念主导下,求大于供几乎成了“房价上涨论”支持者的“护身符”。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土地供应方面,市国土资源局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9日,今年梧州市出让用途为城镇住宅、批发零售及其他商业地的商住用地达1430多亩,约953815平方米。然而,2010年全年出让的类似用途的商住用地总面积仅为1486多亩,约991053平方米。
“开发商在拿到土地后,必须在限定期间内动工,这等于说未来将增加1400多亩土地开发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说。实际上,梧州房地产投资一直高位运行。今年前五月,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24.7亿,同比增34.09%;施工面积592万平方米,同比增55.3%。市本级累计完成投资8.26亿元,同比增19.2%;施工面积336万平方米,同比增33.3%。
存量房方面,今年1至5月市区商品房成交面积18.67万平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0.5%。市房产交易中心网监控数据反映,在售楼盘中,绝大部分还有大量房源。截至7月19日,阳光·半岛(花园)二期在售的600多套住宅,标注“已售”或“已登记”的不到30套。
除在售楼盘的待售房源,及其随后加推的项目外,目前正紧张施工的御山帝景、灏景·玥城、神冠豪都等系列楼盘,都可能在不久后投入市场。超万套的保障性住房,也将于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入市,这都将进一步增加梧州楼市的房源。
另外,外地居民购房比例高的问题也值得注意。2010年市城区人口购房比例仅为39.33%,而今年以来这一比例也没有大的变化。另外,受对外地居民购房管理趋于完善,三县一市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地产投资增速超过市区,以及保障性住房入市等因素影响,需求与供应增长不同步的现象将更加突出,使楼市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管理趋严,稳定是主调
7月以来,楼市调控释放出严厉的信号。7月1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房价上涨过快的二、三线城市也要采取必要的限购措施。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决心不动摇、方向不改变、力度不放松的基调。
对此,一位开发商说,“二、三线城市将限购”的消息,将对梧州房价产生“震慑”作用。综合诸多因素分析,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梧州房价不可能大幅上涨。房产中介刘永强说:“当前有开发商放慢开发速度、推迟开盘时间,欲将货量压到下半年。如果限购措施持续到明年年初,开发商博弈政策的意义就打了折扣。若非自有资金特别充足,很可能在这轮竞争中出局。”
与此同时,县、市房产交易系统建设正加紧进行。分析认为,县、市级商品房网上监控系统建立后,住建部、自治区、市、县(市)四级住房系统联网就近在眼前。全国性网络监管平台一旦建立,将为二三套房界定、取消预售制等制度赢得实施空间。
梧州中奥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李光环认为,十多年来,地产业与国民经济结下了密切联系,要理顺这种联系,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过,只要调控政策不变,在未来一年内,房地产市场将继续量缩价稳。此外,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形势下,房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不大。”李光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