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探讨】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留守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体,所面临的困难令人感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提高敬老养老意识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绝对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和敬老养老意识就显得格外关键。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梧州市培正学校的退休教师张钜邦曾多次参加万秀区老龄工作调研,他认为,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佳,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薄弱有关。
张钜邦建议,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
逐步推开“新农合”制度
2009年10月,自治区提高了市、县(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每人每年提高到了目前的1196元以上,进一步扩大了补助范围。
近年来,我市下辖县(市、区)又先后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使不少农民拥有自己的养老金账户。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逐步推开,他们以后将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每月领取养老金,这给农村老人养老带来福音。
国家的各项政策确实为农村老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不足。采访中,不少基层村干部认为,现在的低保标准有待提高,机制可以更为灵活。一户家庭只要有一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这户家庭年人均收入就将超过低保标准,而实际上,有的留守老人的生活水平并不比一些低保户和五保户高,甚至更低。
“政府应加大对确实有生活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补助力度,比如可考虑对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因为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一般都丧失了劳动能力,没有独立经济来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自理能力相应减弱,政府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助。”岑溪市老龄办副主任甘启平说。
加强老龄组织建设
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上、心理上渴望被关怀,希望得到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农村老年人组织。因此,张钜邦建议有条件的农村可建立起农村老年人组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老人自我管理和互帮互助,从而大大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岑溪市老龄办副主任甘启平也认为,“目前,岑溪全市50%的行政村都建立起了老人协会,其中经常开展活动的有50多个。从效果来看,这些老人协会建立起来后,老人们的娱乐生活大大丰富,还在协助村委工作和处理邻里纠纷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甘启平透露,这些协会的发起人和主持者大都是身体健康的老人,如退休村干部和教师,他们在村里的声望和文化水平较高,在开展工作时容易得到村民和老人们的认可和肯定。
业内人士建议,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要把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工作纳入本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充分发挥老年人工作委员会、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等老年人组织的作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一是通过组织,让老年人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力量帮助个人克服解决不了的困难,如承担地里的重活等;二是为农村老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如帮助老人向子女索要赡养权等;三是开展各种娱乐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如表演节目、群众健身活动等。
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关爱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
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采写:记 者 黄海志
见习记者 萧 楠
通讯员 许景才 何巧群
摄影:记 者 麦朝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