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重阳节刚刚过去,而关于养老的各种问题却仍在市民中热议。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而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及养老服务需求相比,我市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及设施滞后的状况,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许多养老服务产业领域仍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养老问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现状:高龄老人比重上升 养老机构严重不足
据我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36.01万人,占12.49%,超出国际上10%的标准,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需求已从“基本的生活照料”向“健康保障”、“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方面升级。“我曾经打算去敬老院自费居住,但看了几家敬老院后发现大部分是为孤寡老人设计,有些居住条件和配套设施,都不能达到我的期望。”记者采访中,家住新兴一路的75岁张婆婆感到很失望,受困于糖尿病的她希望能入住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的养老院。
然而,据市民政局调查资料显示,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仅有22家,拥有床位2415张。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老年人的医疗养老机构增长与老年人的数量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养老院床位偏少且不具备医疗功能,又不能使用医保。据了解,我市养老机构服务人员629人,民办福利机构的医护人员大多由市区各医院的医生兼职;护理人员缺乏,未经过专业培训,每位护理员需照顾多位老人,医疗养老服务长期缺失。
探索:居家养老遭遇“难产” 医疗养老仍待时日
为探索多种形式养老服务模式,改善老年人特别是困难老年人生存状况,我市从去年7月份开始,进行了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设立10个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其中,蝶山区奥奇丽社区就是“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之一。
近日,记者走进市蝶山区奥奇丽社区发现,社区内供老人娱乐的休闲设施都被闲置。在一楼的两台全自动麻将台盖上了红布,书柜里的书籍寥寥数本,干净整洁的老人活动室内空无一人。据了解,这些设备都是在推进“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过程中添置的,但其服务老年人的作用一直未能充分发挥起来,没有政府资金投入,购置书籍杂志,茶水电费的开销成为社区服务发展的“鸡肋”。
记者走访发现,其他试点社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显然,我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在推进中举步维艰。
2010年7月,由桂东人民医院牵头承办的桂东人民医院养老院正式开办,称得上我市第一个“吃螃蟹”的医疗护理保障型养老机构。针灸室、推拿室、康复室、护士站,走进养老院内,不少老年人正在专业的医生、护士协助下就医护理。
“综合了医院和养老院等机构的优点,弥补养老院等机构的就医缺陷,既可充分体现医疗特色,又可使老人享受全天24小时护理。”该院院长贝志红介绍,院内的入住率超过了95%,甚至接收了一些来自广东周边县城的老年人。同时,贝志红也坦言,作为一所“年轻”的医疗护理保障型养老机构,在养老氛围、文化的探索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问题:养老服务形式太少 资金投入未有保障
针对目前我市医疗养老服务滞后的现状,市政协委员关丽霞在提案《关于在医院设置养老护理部的建议》建言,在我市各大医院增设养老护理部,这个护理部是既可以提供老年人正常的生活需要,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和护理的新型养老部,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更专业、更规范的康复治疗、生活照顾等养老服务,还可随时提供医疗救助和临终关怀,满足老年人对养老和健康卫生方面的需求。
民进梧州市委会在提案《采取措施,推进梧州市老龄服务事业产业发展》中,建议政府积极开拓具有一些适合老年人需要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产品,如: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综合性生活社区服务、家庭送餐服务、紧急呼叫“一键通”、老年人康复保健指导等等,调整老龄产业结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特殊要求。
而针对我市“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遭遇的“拦路虎”资金问题,奥奇丽社区相关负责人唐小碧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能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规范建设,建立养老服务工作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投入应列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多元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