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路人背受伤老人就医
《西江都市报》10月21日
82岁孤寡老人在家摔倒骨折,其亲戚在自己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在街上找来了一个陌生男子帮忙送老人就医 陌生路人背受伤老人就医
82岁孤寡老人陈素卿在居仁路22号三楼的家中摔倒股骨骨折,在老人的亲戚和邻居都没有能力背老人下楼前去就医的情况下,一个在街上找来的陌生男子伸出了援手。时至今天,老人的姨甥女曾女士对二话不说就背老人下楼的好心人仍心存感激,“要不是他,老人不能及时送院治疗。”
老人有退休金,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还迷迷糊糊记得“有两万多元存款”,可存款单据至今没有找到。医生建议老人要有人陪伴生活才能有效保证不再发生类似事故,但老人说:“付清医疗费,估计没钱住养老院了。”
独居老人摔倒骨折
曾女士说的老人名叫陈素卿,今年82岁。老人年轻时,身体很虚弱,“走路久了,常感到头晕无力”,又因经济拮据,一直未婚,至今无儿无女,一个人居住在市居仁路22号三楼的一个单间内,日常起居多年来都是自理。
10月16日晚,老人从椅子上摔下来,股骨骨折,幸得好心人将老人背下楼,老人才得以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在市工人医院的5楼骨科12号病房内,陈阿婆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摔伤的右腿被包裹着,大大的药膏与瘦小的身躯极不相称。
陈阿婆患有白内障,耳朵也不好使。“幸好认得一点字。”曾女士表示,平日与阿婆交流,都把话写到纸上,“还要把字尽量写大一点。”阿婆听不清楚旁人谈话,爱用肿得像枣子般的双眼盯着人看。
好心路人不留名背老人下楼
“你是怎么摔伤的?”陈阿婆看到纸片上的大字,声音洪亮地说起了当晚的经历,说到激动处音量更大了。原来,陈阿婆有张可折叠的帆布躺椅,习惯躺在椅上歇息的阿婆没料到躺椅突然塌了,她毫无防备地被抛到地上。阿婆挣扎着爬起来,无奈又再次摔倒,如此几回,直到耗尽力气,阿婆才发现腿痛得再也站不起来了。于是,阿婆爬到门边,尽力伸长了手拉开门闩,对着走廊大喊:“救命!”
听到呼救声的邻居赶紧通知了陈阿婆在梧州唯一的亲人姨甥女曾女士。曾女士赶到陈阿婆家中时,已接近晚上11时。
曾女士急忙拨打了医院的急救电话,但是,如何将陈阿婆背下楼?这可把曾女士难住了。阿婆的邻居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她自己又有腰椎问题出不了力。于是,曾女士决定到路上找个健壮的男人来帮忙。当时,街上空无一人,曾女士最后幸运地遇到一个不认识的男人,她急急上前求助。男人二话不说跑到阿婆家中,将阿婆背下楼,看着阿婆躺到了救护车上,男人没留下姓名就走了。后来,曾女士才从邻居口中获悉,该男人是居仁路某餐饮店老板。
老人自叹“没钱住养老院”
据陈阿婆的主治医生表示,经检查,阿婆目前的身体条件能承受手术治疗,为抢在最佳治疗期,医院定于10月21日为阿婆动手术。术后三周,阿婆就可康复出院。
陈阿婆康复在望,曾女士舒了一口气,但眉头又皱了起来。
曾女士无法不皱眉,她和爱人已双双下岗,女儿正在外地读大二,“学费还是东拼西凑的。”如今,摆在她面前的,是陈阿婆2万多元的手术费以及每天125元的陪护费。曾女士多方求助,但都得到同样的答案———阿婆有退休金和医保,不符合救助条件。
据悉,陈阿婆有月均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病得迷迷糊糊的阿婆还信誓旦旦地说:“我有2万多的存款”。10月21日,曾女士按照阿婆的指示,在她的房间里的一个上了锁的铁箱子内,找出了一本存折。存折显示,9月下旬最后一次取款后,存折的余额不到10元。至于陈阿婆自述的2万多元存款,曾女士在阿婆房间内多个上锁的箱子里均没有发现任何储蓄单据。曾女士皱皱眉,咬咬牙表示,“先做手术吧。”
陈阿婆的主治医生认为,老人年事已高,骨质疏松情况突显,有人在身边陪护,才能最大限度防止再发生同类情况。早年,陈阿婆身体状况较佳时,一直坚持不住进养老机构。
“您现在愿意住养老院吗?”看着大字,陈阿婆依旧声音响亮地回答:“付清住院费,我就没钱进养老院了。现在请陪护都要125元一天,很贵。”阿婆的回答透露着无奈和心酸。
------------------------------------------------------------------------
《陌生路人背受伤老人就医》追踪
《西江都市报》10月23日
82岁老人摔伤后,家属和邻居都无力将其背去送医,救护车又不配备担架员,病人需由家属自行搬运至车上,还好有好心人伸出援手
餐馆老板甘当无名担架员
“人与人之间少一点猜忌,助人就不会迟疑了。”82岁孤寡老人陈素卿在家摔伤后,背受伤老人就医没有留下姓名的好心人如是说(详见本报10月21日3版)。10月22日,记者辗转联系上这位“无名哥”,听他讲述对老人的施助过程。
好心人都说“没想太多”
82岁孤寡老人陈素卿居住在市居仁路22号3楼302房,3楼共住了5户人家,厕所公用。平日里,5户人家邻里关系还算和谐。
“听到有人喊‘救命’才知道阿婆摔倒了。”住在301的市民黄先生记得16日晚9时许,他听到呼救声后,走出房门发现邻居大都跑出来了,摔倒在地的陈阿婆被众人围着。
住在陈阿婆隔壁的某住户回忆,看到陈阿婆匍匐在地,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口中发出揪心的呻吟,邻居黄先生和305房的房主将阿婆慢慢扶起,并通知陈阿婆的姨甥女曾女士。联系上曾女士,黄先生才放心地去上夜班了。
当谈及时下“好心没好报”的个案,黄先生思考片刻说,“当时没有想太多,就先扶起阿婆了。”
没有想太多的黄先生首先伸出了援手。
好心老板二话没说
背伤员下楼
与黄先生一样,“没想太多”的人还有背老人下楼就医的居仁路某餐馆老板。
“我听到曾女士求助,脑袋没反应过来,身子就已经跟着她走了。”该老板回忆到,当晚,他坐在自己的餐馆内,曾女士突然出现在他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着有老人摔倒了,一脸着急。他听后,没来得及问具体发生什么事情,已不自觉地站了起来,跟着曾女士走。当走出巷口,看到停在不远处的救护车,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加快了脚步。
楼道太窄太暗,担架无法上楼。“背老人下来吧!”他心想着,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三楼。一见到老人,他蹲下来,“上膀吧。”此时,医护人员从旁指点他不要碰到老人摔伤的部位。
老人伏在这位老板的背上后,护士打着手电筒,借助微弱的灯光,他稳着步子将老人背到楼下,“大概用了五六分钟。”救护车的车厢不够高,他无法将老人背进车内。待医护人员把担架拉出车厢后,他屈膝把老人放倒在担架上。
该名老板至今不愿意透露姓名,他觉得对老弱施助很平常,“不值得褒扬。”当谈及不少施助者反被诬陷为肇事者,不少善意的施助被人为地物质化时,这位坚持不留名的好心人朴实地说:“我不会说话,只觉得人与人之间少一点猜忌,助人就不会迟疑了。再遇到类似情况,我有能力一定帮助。”
救护车少配甚至不配担架工
阿婆摔倒当晚,曾女士请来了救护车,但救护人员中没有担架员。
为什么救护车未配备担架员,给急救添麻烦。业内人士表示,只因担架工费用高,所以医院在岗的担架员很少。河西某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表示,原则上,该院每辆救护车会配备一名担架员。但在晚上,全院只有一名担架员在岗,如果担架员跟了首辆救护车出诊,再遇到市民呼叫救护车,就没有担架员前往。河东某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则表示,担架员每次收费在100到200元之间,价格不菲,该院的救护车不配备担架员,只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前往急救现场。病人家属需自行将病人搬运至车上,医生和护士在现场协助搬运。
|